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生成与发展机制研究——以草场地艺术区为例

来源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f5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北京已经形成了大大小小30多个艺术区,北京艺术家聚落的格局已经初见端倪。艺术家进驻城市废弃空间(工厂、仓库等)、城乡结合部、甚至是远郊的宁静乡村,由于艺术家们的进驻,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激活了所在区域的活力,更新了城镇的面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一直以来,北京政府采用大拆大建的方法规划城市中某些区域渴望能够唤起城市的活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很多时候事与愿违。所以,艺术家聚落对城市的成功激活引发了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的思考。如今,很多艺术区面临拆迁,已经形成的聚落面临打散,初见端倪的人文环境面临破坏。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艺术家聚落的生成与发展机制尤为必要。本文正是针对北京艺术家聚落的生成与发展机制展开研究的。   本文通过对艺术区的走访和调研,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就艺术区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做了一个全景式的描述。归纳总结了艺术区的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艺术家聚落各参与主体的作用最终得出北京艺术家聚落的产生和发展机制。此后选取其中一个聚落----草场地艺术区进行案例研究,深入讨论艺术家聚落的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得出结论,在此机制的良好运行下便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城市更新。文章最后指出,艺术区机制运行下的城市更新是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更新,在更新城市空间的同时即保住了区域活力又加深培育了区域人文环境。由此反思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倒式重建的更新方式。
其他文献
我国的城市建设在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涌现了一些矛盾,城中村的“城”与“村”的矛盾是我国城市建设不可忽视的
随着时代变革与思想文化的迅速传播,在中国建筑界逐渐呈现出以地区建筑作为唤起创作热情的设计领域。地区建筑作为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的内涵拓展,被更深的植入进地域环境与文化
学位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是城市空间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必须经系统化的规划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其各种功能作用。我国规划法规中没有单独提出公共开放空间总体布局的要求,城市公
在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伴随着休闲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消费理念转变,传统步行街单一的购物功能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消费者集购物、休闲、商务、文化、娱乐、观光
基于对城市形式的描述和分析,论文归纳总结了上海近代法新租界城市建成空间的物质性发展,剖析了发展的内在动因和机制。以此为主体,兼有探究中国近代城市形式的研究方法为侧面,论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长足进步,高层住宅逐渐成为我国城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高层住宅建筑的发展,给建筑防火设计和消防灭火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同时也对现
展示空间不仅是展示的场所,也是人员活动的场所。21世纪以来,展览业受到高度的重视,逐渐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产业。随着展览活动重要性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把展览设计的重点放
学位
随着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与生产要素高度集中于城市范围之内,伴随经济发展带来的生产资料定向集中使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加剧。作为城市地缘结构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