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北京已经形成了大大小小30多个艺术区,北京艺术家聚落的格局已经初见端倪。艺术家进驻城市废弃空间(工厂、仓库等)、城乡结合部、甚至是远郊的宁静乡村,由于艺术家们的进驻,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激活了所在区域的活力,更新了城镇的面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一直以来,北京政府采用大拆大建的方法规划城市中某些区域渴望能够唤起城市的活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很多时候事与愿违。所以,艺术家聚落对城市的成功激活引发了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的思考。如今,很多艺术区面临拆迁,已经形成的聚落面临打散,初见端倪的人文环境面临破坏。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艺术家聚落的生成与发展机制尤为必要。本文正是针对北京艺术家聚落的生成与发展机制展开研究的。
本文通过对艺术区的走访和调研,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就艺术区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做了一个全景式的描述。归纳总结了艺术区的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艺术家聚落各参与主体的作用最终得出北京艺术家聚落的产生和发展机制。此后选取其中一个聚落----草场地艺术区进行案例研究,深入讨论艺术家聚落的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得出结论,在此机制的良好运行下便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城市更新。文章最后指出,艺术区机制运行下的城市更新是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更新,在更新城市空间的同时即保住了区域活力又加深培育了区域人文环境。由此反思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倒式重建的更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