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发(R&D)人员知识共享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xi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里的研发人员开展研发项目,进行理论和技术创新,其成果不仅能为企业创造直接的市场价值,而且还能推动知识和技术发展,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和研发知识的积累,最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研发人员对企业具有双重贡献。然而,目前在实业界却更关注研发人员为企业创造的市场价值大小,忽略了研发人员对企业知识存量增加和知识共享、整合的贡献,也缺乏对研发人员共享知识的激励。从当前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缺乏对研发人员知识共享的重视;二是企业还没有建立起较为系统和成熟的研发人员知识共享绩效评价体系;三是大多数企业对研发人员开展知识共享的激励程度不够。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企业研发人员知识共享绩效评价和激励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研发人员绩效评价和激励以及知识共享的研究现状,对研发、研发人员和知识共享等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和界定。其次,本文在已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知识共享态度、知识共享能力和知识共享结果3个维度及12个二级指标构建了研发人员知识共享绩效的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了确定,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研发人员知识共享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且用例子进行了实际演算,论证了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此外,文章分析了研发人员之间以及研发人员与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博弈,根据博弈过程中各方利益得失的对比分析,提出了解决博弈冲突的相应措施。最后,作者从企业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构建了激励研发人员共享知识的机制,并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加强对研发知识的整合与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强化对研发人员知识共享的评价和激励是此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因此,开展对研发人员共享知识的评价和激励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以生产和产品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了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就必须在管理上建立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生产上建立适应多变市场环境的敏捷供应链。在供应链中,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
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强大市场竞争环境下的许多企业经营方式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人单合一模式是基于经营管理方式创新,改变公司以一线服务人员直接与客
【目的】研究不同库容量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差异,为大库容量类型品种的氮素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中,民办高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抢抓发展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相对复杂的问题,机遇
2002年12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第10套节目展现了一个动人的画面:一群大学生正在和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进行一次饶有兴味的对话。一个学生问丁肇中先生:“您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丁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兴趣,兴趣会推动你一直向前走!”  兴趣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魔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原始色彩的内在力量,它本身具有强烈的冲动性和亟待满足的驱动性。兴趣的源头是人的心理内部欲求,
随着市场化竞争进程的加快,化肥企业产能过剩加剧,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当前,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模式,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化肥企业由低成本向差异化战略转变,由原来的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已经从高利润高增长行业转化为低利润中低速增长行业,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转为控土地投放量、去库
新课改的措施之一就是抓住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契机,广泛采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学教学改革的实行和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应用影响着教学  的过程、方法等,并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    一、主动引导学生知识建构成了教师的主要职能    多媒体技术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教学内容,有利
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增强实效性天津大学冶金分校周志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宣传环境,研究如何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适当隐蔽宣传动机,“包装”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它的发展涉及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