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养血柔肝针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yongtao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养血柔肝针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将10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失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醒脑开窍针刺法+养血柔肝针法+艾司唑仑片,取穴:内关双、人中、三阴交患、极泉患、尺泽患、委中患、上星透百会、印堂、风池双、完骨双、天柱双、阳陵泉双、支沟双、血海双、阴陵泉双、足三里双、太冲双,留针30min,每日1次,并口服艾司唑仑片(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2020291,1mg*20片)1mg,每晚睡前服用,7天为1疗程,共4个疗程;对照组:醒脑开窍针刺法+常规针刺治疗+艾司唑仑片,取穴:内关双、人中、三阴交患、极泉患、尺泽患、委中患、神门双、百会、安眠双,留针30min,每日1次,并予口服艾司唑仑片(同上),每日1mg睡前服用,7天为1疗程,治疗4个疗程;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当天、入院2周、入院4周进行评价,两组患者疗效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睡眠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阿森斯失眠量表(AIS)、中医症状量表、炎症因子IL-6、IL-8、TNF-α检测、疲劳量表对症状特征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本项研究共纳入108例患者,脱失6例,实际观察102例,脱失率为5.56%,符合计划规定得样本脱失率及总样本例数。
  1.一般情况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变性质、活动不利、NIHSS及ADL、PSQI、睡眠率、AIS、中医症状、炎症因子IL-6、IL-8、TNF-α、疲劳量表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齐同可比性。
  2.综合疗效判定分析:观察组痊显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3.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及2周后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月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月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神经功能组内,治疗前与2周组内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日常生活能力组内,两组患者治疗前与2周后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提示两种方法均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功能,治疗1月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4.PSQI、睡眠率及AIS: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1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周及1月后组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PSQI及AIS组间: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睡眠率组间:治疗2周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两种方法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PSQI、睡眠率及AIS,且治疗1月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观察组对患者的PSQI改善率优于对照组。
  随访期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SQI及AIS组间:治疗1月及3月后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睡眠率组间:治疗1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睡眠率组内:治疗前与治疗1月后及3月后组内比较,观察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无显著性意义(P>0.05)。PSQI组内:治疗前与治疗1月后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治疗前与治疗3月后组内比较,观察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无显著性意义(P>0.05)。AIS组内:治疗前与治疗1月后及3月后组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提示观察组改善患者的PSQI、睡眠率及AIS效果优于对照组,且远期疗效较好。
  5.中医症状及疲劳: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医症状量表组间:治疗2周及1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疲劳量表组间: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提示两种方法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及疲劳情况,且中医症状改善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6.炎症因子IL-6、IL-8、TNF-α:IL-6: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提示两组均可降低患者的IL-6水平。IL-8、TNF-α: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观察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可改善患者的IL-8及TNF-α水平,且效果优于对照组。
  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养血柔肝针法可改善中风后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率及中医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炎性因子水平,其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且远期疗效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厚朴温中加减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自2018年4月到2018年11月期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IBS-D患者80例,采用SPSS21.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随机分成中药组和西药组各40例,中药组予厚朴温中加减方,每次150ml,2次/天。西药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每次0.2g,3次/天。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中
目的:  观察PGLA线体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气虚型便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中风后气虚型便秘提供简便效优的治疗方案。  方法:  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住院部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中风后气虚型便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观察组予穴位埋线治疗,选穴:中脘,气海、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每周1次;对照组予常规针
学位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慢性肾脏病(CKD)非替代治疗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中等强度步行运动康复训练,分析中等强度的步行锻炼对CKD非替代治疗的患者的疗效作用,为CKD非替代治疗患者的运动康复提供一定的依据。  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8年1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肾脏病2-4期患者,根据相关纳入、排除标准,选择符合标准的CKD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患
目的:  观察调理脾胃针法对脾虚湿盛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作用及其机制,以进一步阐明该针法治疗此类病证的相关机理。  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确诊为脾虚湿盛型2型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后入选本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施以对症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调理脾胃针法加取白环俞双、
目的:从肠肾相关角度探究慢肾衰状态下的肠道的相关改变及其进一步影响慢肾衰的机理,并观察扶肾颗粒对慢肾衰干预的效应及起效机制。  方法:本研究分为四部分内容。研究一采用文献研究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对CRF肠-肾轴相关内容做了系统梳理,并结合中医对CRF的认识,阐述了中医的脾肾相关与肠肾相关的紧密联系,为后续扶肾颗粒在CRF肠肾相关方面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二为动物实验,将105只SPF级雄性S
背景: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心脏功能与结构异常,最终导致心室舒缩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中运用“血-脉-心-神”一体观,认识心力衰竭,指导临床分期治疗,其中益气活血法贯穿于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始终。心力衰竭进展过程中,出现病理性心肌代谢重构,心肌细胞线粒体机能损伤,心肌中底物利用和能量代谢改变,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异常,产生大量的ROS,线粒体动力学适应性改变,线粒体自噬水平改变。线粒
学位
目的: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技术,分析冠心病终点事件危险因素和评价中成药疗效,为中成药治疗冠心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据。  方法:  本研究包括文献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前瞻队列研究3部分。文献研究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根据纳排标准筛选meta分析/系统评价文献,采用AMASTAR法对文献进行方法学评价,采用结局指标GRADE证据等级质量法对文献进行证据等级评价;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回顾2016年1
学位
目的:通过对消渴病肾病气阴两虚夹瘀证患者应用降糖益肾方进行2个疗程的疗效观察,观察该药方对mALB(尿微量白蛋白)、FBG(空腹)及2hBG(餐后血糖水平)及中医症候评分的影响,以期为降糖益肾方治疗消渴病肾病气阴两虚夹瘀证患者提供有力的临床理论依据,并了解该方对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的治疗价值,为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找到的有效组方。  方法:筛选符合糖尿病肾病早期(消渴病肾病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中
目的:  通过耳穴埋豆干预癌因性疲乏患者,观察耳穴埋豆对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疲乏程度、气虚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并观察干预前后患者血红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为耳穴埋豆治疗癌因性疲乏提供证据,进一步探讨耳穴埋豆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疗效机制。  方法:  选取于2018年07月至2019年0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医院肿瘤科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的癌因性疲乏患者共60例。按患者就诊时间顺序排序
学位
目的:探讨复合式拔罐法结合针刺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以期为卒中后肩痛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肩痛患者62例,按照入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针刺选穴方案参照王启才主编的《针灸治疗学》,具体取穴如下:水沟或百会、内关患、极泉患、尺泽患、委中患、三阴交患、足三里患,肩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