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建模型和3D打印的岩石渗流-变形模拟实验技术及计算方法

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qi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石作为一种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复杂多孔介质材料,其物理力学性质及渗流特性研究与国民经济基础建设、资源开采、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岩石内部的复杂微观孔隙结构控制着岩石的宏观物理特性。精确表征岩石微观孔隙结构,探寻微观孔隙结构与宏观物理性质的内在关联,实现岩石宏观物理参数的精确计算是岩石力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为了深刻认识岩石内部微观结构演化与变形破坏、流体输运行为的本质关联,本文围绕岩石微观结构表征、岩石渗流-变形可视化两个主要研究内容,基于岩心分析、油层物理、渗流力学、岩石力学和数字图像处理等多学科交叉,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系统研究。首次将室内岩石孔隙结构测试、基于重建模型的数字岩心模拟和岩石3D打印技术有机结合,最终建立了一套多技术融合的岩心微观结构表征和岩石渗流-变形可视化物理模拟技术及计算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①系统归纳并总结了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测试手段和适用范围。结合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孔隙尺寸分类标准,从测试原理、测试内容、测试精度、测试尺度、测试效率和测试成本等方面,对目前的孔隙结构测试技术进行了精细的分类,提出了不同方法测试尺度的分级标准。②通过微米CT(Computed Tomography)和纳米CT扫描,开展了常规-低渗岩心的微观孔隙结构的获取与表征(共计5类17组岩心)。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了岩心孔喉特征参数,对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开展了基于CT图像的孔隙网络模型提取和有限元网格模型重建方法研究,为后续基于数字岩心模拟的输运特性预测和3D打印岩石的制作提供基础模型数据。③在渗透率室内实验测试方法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四种不同的微观数值模拟方法,对基于岩心CT图像的数字岩心REV(Representative Elementary Volume)渗透率进行了求解。分析了 VBS(Voxel Based Solver),LBM(Lattice Boltzmann Modelling),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和 PNM(Pore Network Model)四种模拟算法在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上的差异,以Thomeer关系和改进的K-C方程为约束,提出了渗透率微观模拟方法的优选依据。此外,以有限元网格重建模型为平台,采用CFD-VOF(Volume of Fraction)方法开展了油水两相流动模拟,分析了宏-微观毛细管数对相对渗透率、采收率和驱替效率的影响,计算了毛细管数的临界取值,研究了残余流体捕集-动用的微观机理。④在基于图像开展模型重建的基础上,创新地引入3D打印技术,实现了复杂多孔介质模型的精确、快速制备。采用不同的3D打印工艺与打印材料,通过不同的尺度升级打印方案,制备了 7类共20样次的岩石3D打印孔隙结构模型。利用氦孔隙度和高压压汞测试获取了3D打印模型的微观结构特征参数,通过与数字模型、以及文献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制备的3D打印孔隙结构模型能够较好的再现天然岩石的微观结构特征。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利用3D打印技术在多孔介质微观结构特征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优化3D打印多孔介质模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⑤鉴于目前3D打印孔隙结构模型难以直接开展可视化渗流实验的限制(且传统光刻二维模型承压能力有限),利用具有超高打印分辨率的面投影微立体光刻(Pμlse)微纳尺度3D打印技术,以能够承受85MPa及142℃高温的高精度硬性透明树脂(HTL)为打印材料,以10μm的光学分辨率制备了具有真实岩心孔隙结构特征的可视化微观渗流模型,并开展了油水两相流动的可视化实验。通过模型表面特性的定量调控,研究了不同表面润湿特征对水驱油过程的影响,分析了残余油形成机理和不同润湿性条件下油水流动过程两相界面的微观动力学机制。⑥针对采用聚合物材料的3D打印岩石模型难以模拟天然岩石强度和变形特征,以及颗粒表面物化特性的缺陷,本文采用三类不同的天然颗粒材料为基材制作了 3D打印岩石模拟物。通过室内单轴-三轴压缩,原位加载微CT扫描、高精度CT扫描、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能谱分析(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等多种实验测试手段的联合表征,对3D打印岩石模拟物的强度及变形特征、裂纹扩展及破坏演化过程、微观孔隙结构(孔隙类型、孔隙尺寸、胶结剂分布和颗粒接触类型)、润湿性和渗透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与天然岩石的对比验证了 3D打印岩石模拟物在替代天然样品开展流动测试分析和岩石力学研究中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水平井钻井技术作为一种能大幅提高油层采收率的有效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老井开窗侧钻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然而,由于水平井井身结构的复杂性,导致井下作业管柱在钻井过程中产生剧烈振动,包括横向、轴向和扭转振动。而粘滑振动作为扭转振动的极端情况,不仅会严重缩短PDC钻头的工作寿命,而且可能导致钻杆以及井下测量仪器失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垂直井的粘滑振动开展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针
学位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能源,已被我国列为第173个矿种。水合物资源储量巨大,其中绝大多数储存在海洋中。按照赋存状态可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可分为砂岩型、非砂岩型、海底裸露型、分散型。根据水合物分解后地层是否能够保持完整骨架结构,水合物可分为成岩和非成岩两种类型。其中分散型的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存在于海底细颗粒沉积物中,具有饱和度低、胶结性弱、渗透性差的特点,虽然储量巨大,但开采技术难度也
学位
聚乙二醇(PEG)是一种高性能聚醚类合成润滑基础油,因其具有极好的粘温性能、低温性能、润滑性能、耐高温性能和环保可降解性能等而在工业润滑领域获得了广泛关注。然而,PEG在苛刻的工况条件下润滑性能较差,自身难以满足润滑需求。润滑油添加剂尤其是减摩抗磨添加剂是高性能润滑油的精髓,是提升基础油润滑性能的关键。因此,发展高效的PEG基润滑添加剂显得尤为迫切。与传统有机添加剂和无机固体颗粒添加剂相比,碳纳米
学位
页岩气储层含气性评价是页岩气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测录井资料评价页岩气储层含气性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以往,页岩气储层含气性测录井评价,多是用表格化的数据进行定性对比评价,直观性不强,且无法保证评价层段的每项参数与评价指标中的某一类别一一对应,往往产生多解性和不确定性。针对这类问题,为提高页岩气储层含气性评价精度,本文提出了多参数综合评价的新方法。本文以涪陵页岩气田平桥区块上奥陶统五峰
学位
碳酸盐岩油气在我国油气资源中占据突出重要地位,而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不同尺度的孔洞缝广泛发育,孔隙结构复杂,储层类型多样,导致在钻完井过程中易发生严重漏失,塔北和川东北地区碳酸盐岩储层漏失发生率均在50%以上。钻开液漏失会诱发储层损害,导致油气藏开发效率低下,甚至油井报废。目前对于碳酸盐岩储层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未有专门的碳酸盐岩储层损害与保护技术评价方法和相关行业标准,这已经成为阻碍碳酸盐岩
学位
作为世界范围内前寒武系微生物白云岩气藏的典型代表,四川盆地震旦系(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特大型气藏被认为是中国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是四川盆地常规天然气产量的重要组成。在沉积期丘滩体(灰泥丘)总体大规模发育背景下,灯影组微生物白云岩经历了漫长的成岩演化史,储层非均质性强,体现在同一岩溶地貌单元下的不同井区、不同相区测试产量差异显著。但除表生期岩溶作用外,而硅化作用、热液作用、同生
学位
水力压裂是当前油气田进行增产作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段之一。在水力压裂作业过程中,从地层返排至地面的压裂返排液成分十分复杂,它具有返排量大、高化学需氧量(COD)、高黏度、高稳定性、难处理等特点。在压裂返排液处理过程中,如羟丙基胍胶、有机硼交联剂等残留有机成分的去除一直是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光催化技术因其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具有无选择性、无二次污染等特点而被广泛关注。基于光催化技术在有机污染物处理方面的
学位
复杂网络是从非线性科学中引申出来的一门新科学,可以看作是复杂性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复杂网络是具有复杂的拓扑结构和动力学行为的大规模网络。复杂网络广泛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如Internet网、交通网、电力网、生物网络和社交网络等。目前,复杂网络已经成为各个不同领域(包括工程、数学、物理、生物等)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同步作为复杂网络中最典型的动力学现象之一,并且复杂网络的同步在信号处理、模式识别以及
学位
储运设施安全关系国家能源安全,而储罐安全则是储运设施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储罐存在腐蚀泄漏的风险,因此需要定期检测。目前储罐的检测主要有开罐检测和不开罐检测,开罐检测工序多、耗时长、费用高;而以机器人在线检测为代表的不开罐检测,效率高、费用低,成为迫切需要。国外经多年研究,在线检测机器人技术已获得一些实质性成果,有些还在成品油罐中开展了初步应用,但仍无法检测有复杂加热盘管的原油储罐,在越障、定位
学位
近年来,随着腐蚀工况越来越苛刻,金属腐蚀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产生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因此,寻求有效的防腐蚀措施变得越来越迫切。在众多的防腐蚀手段中,有机环氧涂层由于其优异的物理阻隔性质、化学稳定性以及高的性价比而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然而,传统的有机溶剂型涂料由于在生产、运输及喷涂过程会释放出大量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处理不当会对空气、土壤或地下水造成极大的污染,同时严重影响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