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中草酸钙晶体的生长及尿液中超细微粒的初探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uggid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工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选用与生物细胞膜结构较为相似的脂质体为模板,对尿石主要组分草酸钙(CaOxa)晶体的生长进行了体外模拟研究;第二部分是比较研究了结石患者和正常人尿液中的超细微粒在形貌、尺寸、分布以及聚集程度上的差异。 1.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激光散射等表征方法,研究了Ca2+/Oxa2-摩尔比、CaOxa初始浓度以及卵磷脂(PC)浓度对脂质体中CaOxa结晶的影响。与水溶液中生成的CaOxa粒径(约1500nm)相比,脂质体中生成的CaOxa晶体粒径(约80~150nm)显著减小。当Ca2+/Oxa2-摩尔比接近1.0时,二水草酸钙(COD)的质量百分数达到最大值。随脂质体中CaOxa初始浓度的增加,一水草酸钙(COM)质量百分数减小而COD质量百分数增大,且当c(CaOxa)>0.10mol/L时,COD质量百分数达到一恒定值。三水草酸钙(COT)只有在CaOxa浓度较低时才会形成。当PC浓度大于临界囊泡浓度(CVC)时,脂质体的形成有利于CaOxa晶体(020)晶面的取向生长。 2.在脂质体中研究了酒石酸抗衡阳离子对CaOxa结晶的影响。K2tart和NaKtart只能诱导COM和COT生成;而H2tart和Na2tart除可诱导COM和COT生成外,还可诱导COD的生成。H2tart和Na2tart诱导生成的COD的最大摩尔百分数分别为55%和35%。H2tart诱导COD生成的能力最强。在添加各酒石酸抗衡离子的体系中,无论是COM摩尔百分数(COM%)的减少还是COD%或COT%的增大均与脂质体中酒石酸抗衡阳离子摩尔浓度的对数的增加成线性关系。 3.在脂质体中研究了不同种类羧酸钠盐对CaOxa结晶的影响。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羧酸钠盐抑制COM、诱导COD和COT成核与生长的能力顺序为:Na3cit>Na2edta>>Na2tart>>NaAc。实验结果从理论上支持了临床上柠檬酸盐比EDTA盐和酒石酸盐具有较好疗效。 4.比较研究了结石患者和正常人尿液中的超细微粒在形貌、尺寸、分布以及聚集程度上的差异。正常人尿液中的粒子大都较为圆钝、且多为尺寸分布在100~350nm之间的单个晶体;而患者尿液中粒子的棱角较为尖锐,尺寸分布较不均匀,小的有100nm,大的超过1000nm,这些粒子容易发生聚集,从而导致结石形成的几率增大。本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减小尿液中粒子的尺寸差异或许是有效防止结石形成的措施之一。
其他文献
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质、应用和制备技术的进展.该论文中,在水热和溶剂热的基础上,我们发展了几种新的一维纳米材料的化学液相控制合成技术,制
研究氧化还原蛋白质的电化学行为可以提供生物体内能量转换和代谢过程的信息,无需媒介体就能实现氧化还原蛋白质和电极间的直接电子转移过程,简化装置,对于构建第三代生物传感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关键技术是解决氧化还原蛋白质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速度和可逆程度问题,因为多数蛋白质的分子量较大且结构复杂,其氧化还原中心深埋在多肽链内部,距离电极表面较远,使电活性中心很难与电极直接交换电子。离子液体具有导电性高、电
本论文基于核酸工具酶和DNAzyme辅助的信号放大策略,成功构筑了三种新颖的、高灵敏的核酸传感检测平台,分别实现了核酸、蛋白及生物酶的高灵敏荧光分析检测。第二章,基于外切酶Ⅲ辅助靶标自催化循环、DNAzyme信号放大策略,构建了一种高灵敏的荧光DNA生物传感器。本章设计的发夹结构的探针DNA,含有靶标DNA的识别片段和DNAzyme序列,但DNAzyme序列被隐藏在发夹内部而无活性。靶标DNA存在
免疫磁性微球(Immunomagnetic microspheres简称IMM)是将单抗或者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共价交联或物理吸附包被到有磁性高分子复合微球的表面,形成具有免疫活性的磁性微球。免疫磁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方法在不同模拟体系中研究了尿石矿物草酸钙(CaOxa)晶体的生物矿化过程,这些体系包括NaCl水溶液、凝胶、单分子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长松藻进行硫酸多糖的提取、部分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就分离得出的各个多糖样品对HSV-1和CVB_3的体外抗病毒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对长松藻多糖的抗病毒机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采用水提法和KC1分级提取法对长松藻多糖进行提取,对硫酸酯基含量最高的组分用DEAE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纯化,采用蒽酮—硫酸法、间苯二酚法、BaCl_2比浊法测定总糖含量、3,6-内醚半乳糖含量
为实现自由基聚合合成单芘基封端聚合物,本研究首先以含有羧基的商品偶氮类自由基引发剂---4,4-偶氮(4-氰基戊酸)(ACVA)和芘甲胺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含有芘基团的偶氮类引发剂(简称Py-FRI) ACVP。在对ACVP进行充分结构表征后,先后开展了自由基聚合合成单芘基封端聚苯乙烯(PyPS)、单芘基封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yPMMA)和芘封端聚乙烯基咪唑(PyPVI)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