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疼痛与精神抚慰——论刘庆邦的煤矿叙事及其梦想话语

来源 :东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ffy0407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知名作家刘庆邦二百多篇的长中短篇小说中,虽大体涉及乡村、煤矿和城市三个方面的主题,但大约有一半左右的篇目是关于煤矿的。这应该和刘庆邦本人的生活阅历有关。河南农村出身的刘庆邦曾做过9年的煤矿工人,而后凭借写作才能进入《中国煤炭报》,并在此后主编过煤矿文联系统的文学刊物《阳光》。无论是矿工经历还是记者生涯,都和煤矿有着不解之缘。刘庆邦的煤矿书写时间跨度大,若从他1978年发表的《棉花白生生》(据称写作于1970年却一直没有发表机会)算起,至今已有40多年,而所叙煤矿之事大体上与写作时间同步,并且在叙事风格和文体样式上受到文学风潮的影响。例如,他的成名作《走窑汉》就明显受到1985年左右“现代派”小说的影响,并可纳入此后的“先锋文学”的序列。作为当代煤矿生活的记录员,刘庆邦不仅给予煤矿以全景式的呈现,而且将所涉及的时代社会背景与煤矿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矿工的家庭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故事的发生地,有的是在国营大煤矿,有的是在私人小煤窑,故事的主人公既可能是国营大矿的矿工及其眷属,也有可能是私人小煤窑的打工的农民,而煤矿周边的各式农民也有可能成为叙事的主角,深度介入到煤矿工人的家庭和婚恋生活。在这些煤矿叙事中,刘庆邦给我们形塑的煤矿形象既是清晰的又是含混的,而之所以如此,既跟不同时期的煤矿工人及其眷属的自我身份认同有着很大关系,也跟煤矿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所有制类型密不可分。论文第一章《论刘庆邦“煤矿叙事”中的煤矿形象》就以此为主题,探究了刘庆邦煤矿形象建构中煤矿介于城乡之间的现实以及大多数农民出身的矿工及其眷属对于煤矿的想象。第二章《论刘庆邦煤矿书写中的人物群像》,解读了刘庆邦笔下的各类人物以及在他们性格命运的背后所折射的复杂的煤矿世界的伦理关系和人际环境。第三章《论刘庆邦煤矿小说中的矿难叙事及其梦想结构》,将刘庆邦广泛涉及到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及其中遇难矿工的身前身后之事,做了一个全方面的扫描,借此进一步探究了煤矿文化生态和矿工生存境遇。本学位论文以这三章为主体,各自处理了刘庆邦煤矿书写的不同侧面,并在前言和结语中做出了引介和总结,它们既相互联系也相互区别,意在借此对刘庆邦笔下的煤矿进行一番“文本人类学”式的考察,希望在它们相互辩难中还原矿工及其眷属在不同时期和条件下的生存境遇,并从中窥知刘庆邦在众多煤矿叙事中所持的人道主义的情感结构。
其他文献
1绿化苗木培育工作中林木育种生产特征和发展现状  1.1生产特征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荒山造林及城市绿化等对林木需求量较大,林木育苗要求也在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林木种苗生产品种较多。除此之外,林木育种生产的产业化特征也较为明显,由于育苗生产规模小、分散经营,而林木种苗生产规模在当前发展形势下不断扩大,丰富的林木种类形成了林木种苗市场,这对林木种苗经济效益有着积极作用。  1.2发展现状  随
期刊
1小型农田水利渠道渗漏原因分析  1.1生物因素  小型农田水利渠道渗漏可由生物因素引起,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首先是植物因素,在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周边往往会生长一些植物,一些植物根系发达,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水渠表面,进而出现渗漏等现象。其次是动物因素,蚂蚁、老鼠等均属于穴居动物,若动物数量过多,会挖掘大量的孔洞进而破坏水渠,最终导致小型农田水利渠道渗漏。  1.2地质因素  小型农田水利渠道渗漏也会
期刊
气候评价是基于气候学知识和方法,从社会经济效益的观点出发,对气候状况尤其是气候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气候评价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当年或某一时期的气温、降水、光照等基本气象要素进行综合分析。2020年冬季,河北省张家口市平均气温为-7.9℃,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1.5℃;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1.5 mm,较常年偏多54.7%;全市平均日照684.7 h,较常年偏多95 h。按照气候异常度的划
期刊
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地势东高西低,山地面积占总区域面积的82.8%,丘陵面积占总区域面积的9.5%,河谷盆地面积占总区域面积的7.7%。政和县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19℃,年平均无霜期290 d,年平均降雨量1 543 mm,年平均日照时数1 714.9 h。政和县农田面积1.4万hm2,其中高产田面积占22.3%,中产田面积占65.6%,低产田面积占12.1%。中稻种植面积5 395
期刊
大历贞元之际,辗转任职于长江以南地域的地方诗人,将山水书写向多地域拓展。韦应物一生的仕宦地域集中于京洛及长江以南一带,他任滁州、江州、苏州地方官的山水书写,正是这一趋势的突出代表。本文选择韦应物作为研究对象,以文学地理的眼光观照韦应物诗歌,尝试将都邑、山水放置到历史时空中,结合诗人特定角色与感官体验,解读其地方感知与诗歌创作。
  在长安及其周边属县,韦应物以少年侍卫、仕者与隐者的身份,书写官宦生涯的地方感。在神仙歌行中,诗人叠合玄宗“圣朝”与骊宫“乐园”,书写骊山的盛世逸乐以及人间乐园的崩塌。长安
1节水灌溉技术类型  1.1喷灌技术  喷灌使用水泵加压或自然降落形成加压水,然后通过加压管将其输送到田地,并通过喷嘴直接喷入空气中以形成小液滴形状。喷灌技术可节省水资源及减少劳动力成本。  1.2微喷灌技术  微灌溉是根据作物需水量而建立的微灌溉系统,可以将农作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准确而均匀地以小流量输送到土壤表面或作物根部。施肥速度使作物根部具有良好的水肥环境。微灌的灌溉周期较短,水压较低,灌溉
期刊
1植物保护技术的综合应用  1.1秉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原则  病虫害防治是植保工作的核心之本,相关人员务必要强化认识,秉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将化学、物理、生物等多种防治措施进行综合性运用。通常而言,可以基于植物的生长特征及气候条件等精选最适宜的防治手段,同时注意为植物生长创设优良的环境条件,尽可能地避免盐碱、板结等问题,强化植保效率。此外,在播种前还需对地块加以
期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利工程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追求,更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农村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效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程,提高了灌溉效率和灌溉质量。加强对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能力、防洪抗涝的关键工作。农
期刊
“悲剧”是中国近代由西方引入的一个概念。本文首次对1904—1949年间“悲剧”概念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做全面的梳理分析,较完整地呈现中国人对悲剧概念的接受过程,尝试按时间、分主题来厘清此概念在中国生根发芽的过程。本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就目前学界对“悲剧”概念的研究概况做了梳理总结,并针对目前学界研究较多的热点进行归类。其中包括“tragedy”一词在中国最早的汉译,“悲剧”概念在中国的确立以及王
1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受灾范围持续扩大  近年来旱灾、暖冬等自然现象的频繁出现,为病虫害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人为活动的日益频繁、森林面积的日益扩大,使病虫害蔓延扩散速度日益加快,而这也使得林业病虫害日益恶化。在一些偏远林区,受技术及经费的限制,无法及时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导致病虫害不断蔓延扩散,受灾面积持续扩大,进而陷入到“受灾——防治——受灾”的恶性循环当中。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