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镜像——中国小说中的“湘西形象”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19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西是中国的边地一隅,弥漫着神秘的奇域风情,文学中的湘西亦风姿万千。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湘西形象”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与文学现象,本文尝试以众多湘西书写者丰富多样的小说文本作为研究依托与基础,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众多小说作品中显现的审美形态各异的“湘西形象”进行整体性的考察与把握,分析小说中所建构的“湘西形象”的阶段性特点、揭示其审美内蕴与文化涵义,对其在现当代文学史进程中表达出来的态势与意义做阶段性质的整理,并力求挖掘其背后复杂而深刻的文学、文化意义。众多以湘西为书写对象的小说中的“湘西形象”面貌各异,呈现出诗性审美、写实批判、神话附魅、红色记忆、民俗传奇这多重美学样态。在湘西形象的多重面目之后,正是众多湘西书写者由于自身所处时代、文化身份与族属,以及对湘西这一文化空间不同的情感、记忆、想象,甚至是潜意识的差异,开拓了“湘西”巨大而深邃的“内在空间”,从而在“湘西形象”的审美想象与文学塑造中表现出各异的文化姿态与文化心理。其中有如沈从文这样的湘西本土作家描摹而成的“湘西形象”,通过对湘西乡土的诗意呈现、对湘西子民生存形态的展示来进行湘西的“自我塑形”。同时也有像韩少功这样并非湘西土著的作家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他者”视角下的“湘西形象”,更多的体现出个体的创见与特异的想像。  从弗洛伊德到拉康,他们的理论中都认为主体是通过自己的映像这一媒介从而达到对于自我的确证,而产生自我映像的来源即外在客体——“他者”,因此“他者”是主体的身份的确认,同时又是差异的显现。由此可见,文学中的“湘西形象”不仅体现着“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审美歧途,其本身更是广泛而复杂的“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其中一部分。这一点在民俗传奇的“湘西形象”中最为重出,呈现出一种二元对立态势,表现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巨大审美差异。  多元性的湘西形象具有一种符号功能,它对于形象创作者及其置身的文化背景有着指认作用,不仅可以看到形象创造者个体对于湘西的独特体认与审美取向,还能由此而触及他所处的文化阶层、族群、社会、时代对湘西的集体想像与表述方式。通过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湘西形象”这面文化多棱镜,更值得去关注、探讨与剖析的是“湘西形象”在社会历史变迁、文学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折射出的文化与文学的时代气象。  更为重要的是,以“湘西形象”为基点进行思考:在众多的湘西形象中,为何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形象真正从边城走向了世界;这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应该如何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发出属于自己民族的声音有何启示;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国家应在这种大语境之下采取怎样的文化策略,怎样保持自身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怎样进行民族文学的建构,这都是值得来探讨的。  “全球化”这个概念是目前文学理论界的一个关键词,它是一种经济话语,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全球化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经济方式的逐渐一体化上,也表现在本土文化习俗的逐渐符号化和文化思维方式的趋同性上,甚至在价值观念等诸多精神领域也达成一致,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学精神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地域文化的存在是对全球化语境下逐渐渗透的强势文化的一种抗拒,文学中保持与突显出民族性的外在文化征象与深层精神内核,以独特的地域经验性特征与民族生活内涵来拒绝被稀释,从民族积淀中最为深刻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来抵抗文学与其精神呈现的“面目模糊”的趋势。文学中地域文化、民族性的存在是对全球化语境下逐渐渗透的强势文化的一种有力抗拒,它代表着民族文化中尚未被同化的文化个性,对此,应该有着探索的热情,增强保持文化的个性的力量,保持文学的“民族性”。  此外,本文还通过“湘西形象”来展望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叙事的前景。今时今日,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处于全球化语境之中,被不断的稀释,同时又受到汉族文化主体的挤压,处于一种双重边缘化的困境。一个民族的文学书写者是在用文字复活与保存民族的历史记忆,要释放出民族秘史中蕴藏的史诗的静美与灿烂,要绽放出民族灵魂中宗教般的炽热与深邃,因此为母族进行文化与文学的“自我塑形”,是民族中的书写者需要负载的一种天然使命。
其他文献
通过运用词汇化、语法化以及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对汉语史上常见的虚词叠加形式进行历时演变研究,并总结叠加产生、发展的规律和动因,这对于明确叠加的性质以及丰富词汇化语法化等
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二程以“天理”为核心,构建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天理”既具有客观存在性,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伦理性依据与法则。但二程对“天理”的体认不同,程颢的
最近,康迪泰克常熟橡胶涂布新工厂正式开业,这是该公司除德国以外地区首个橡胶涂布国际生产基地。新工厂投产后,不仅结束了此前必须完全依靠德国的制造能力,而且中国客户也可
期刊
《理论之后》①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批评家伊格尔顿在新世纪初奉献给读者的一个力作。由“审美”与“话语”这两个术语组构而成的“审美话语”是该作的一个关键词。
现代城市的底蕴和本质颇具“游移”特色,无论是城市的外在形象,还是内在的权力分配、人群往来或商品流动等,城市无时无刻都处于一种多变的氛围。  城市的变化给文学创作提供了
多一项本事总能派上用场——麻醉师手绘漫画与聋哑产妇交流碰上聋哑孕妇生小孩,又不会手语怎么办?湖南省荣军医院的一名男麻醉师姚翔用漫画和她进行沟通。手术成功了。 More
期刊
过去的2016年再次印证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世事难料,唯变化永存。尤其是亚太区,在经济、技术、市场需求和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协同效应下,显现出更具活力与包容性的市场特性。因应
期刊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特殊而复杂的部分,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也因语言的变迁、历史的久远令让学生望而却步。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
稳增长是2015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新年伊始,中央地方双双发力稳增长,国家发改委半个月内批复了11个基建项目,总投资逾1100亿元。1月29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湖北省武汉市青
兴盛于20世纪中叶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涵盖了哲学、美学、宗教、法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诸多领域,其声势之浩大,分析之犀利,触角之多元,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波澜壮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