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直径EPL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结石复发率的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_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直径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大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large balloon dilatation,EPL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结石复发率。方法:1.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351例EPL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根据十二指肠乳头大气囊扩张最终达到的直径,将患者分为3组,(12≤直径<15mm)为较小直径组(12~15mm),(15≤直径<18mm)为中等直径组(15~18mm),(18≤直径≤20mm)为较大直径组(18~20mm)。2.总结我院EPLBD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情况,比较三组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合并症、是否合并憩室、胆总管直径、结石大小、结石数目)及术中情况(取石次数、机械碎石使用率、预切开使用率、鼻胆管引流情况)有无差异。3.比较三组之间近期并发症(急性胰腺炎、出血、穿孔、胆管炎)的发生情况,评估不同直径EPL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4.分析三组之间结石复发的情况是否有差异,探讨不同直径EPLBD对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确定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共有351例患者符合条件纳入研究,较小直径组153例,中等直径组142例,较大直径组56例。中位年龄72(63~79)岁。男性168例,女性183例,各组在性别、年龄、是否有糖尿病、是否有高血压、是否有高脂血症、是否合并憩室、结石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结石直径、胆总管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73.691,P<0.05,H=188.169,P<0.05)。2.本研究总体取石成功率在100%,第一次结石清除率在97.4%,各组在所需取石次数、预切开使用率以及鼻胆管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机械碎石使用率的差异以及线性趋势上有统计学意义(χ2=21.401,P<0.05,χ2=18.832,P<0.05),机械碎石率随着胆总管结石直径和气囊扩张直径的增加而增加。3.近期并发症:351例患者均治愈,无穿孔病例,胰腺炎12例,出血1例,胆管炎3例。胰腺炎、出血、胆管炎患者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各组在胰腺炎、出血、穿孔、胆管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石复发: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经过成功随访,随访时间中位数3.92年(2.42~5.08年)。各组的胆总管结石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次住院取石次数(≥2次)、胆囊存在状态(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前行胆囊切除术)是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ERCP术后行胆囊切除术不会增加结石复发风险。结论:1.不同直径EPLBD对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近期并发症、结石复发率没有差别。不同直径EPLBD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安全的。2.不同直径EPLBD对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成功率没有差别。3.随着结石直径的增大,即使达到了更大气囊扩张直径,需要机械碎石技术的可能性增大。4.单次住院取石次数(≥2次)、胆囊存在状态(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ERCP术前行胆囊切除术)是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ERCP术后行胆囊切除术不会增加结石复发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建立小鼠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模型,探讨烟酰胺核糖(Nicotinamide riboside,NR)对酒精暴露小鼠脂质代谢的改善效果。方法1.实验分组及设计:对小鼠进行为期1周的适应性喂养后,随机分为4组(10只/组):正常对照组(NC)灌胃生理盐水;酒精模型组(Model)灌胃50%(v/v)乙醇,剂量为8 ml/(kg·bw·d)2周+1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目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终末阶段,其作为一种慢性、自发进展性疾病,CHF不仅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同时心功能也受到患者的年龄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慢性病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对心力衰竭认识的深入,目前临床上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我国其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仍居高不下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数量、结构及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水平。并探讨肠道菌群、炎性因子、冠心病之间的关系,为冠心病发展机制的研究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根据《内科学(第8版)》中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统一定义,将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冠
目的以AHR(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激活为分子起始事件,探索基于毒性通路构建毒作用模式(Mode of Action,MOA)和有害结局路径(Adverse Outcome Pathway,AOP)的新方法。方法1、应用比较毒理基因组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收集AHR经典配体苯并(a)芘(Benzo(a)
目的肥胖使机体处于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引发巨噬细胞的聚集和M1样极化。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内脏脂肪诱发严重胰岛素抵抗,也发生在胰岛内部。聚集的M1型巨噬细胞释放的前炎症因子会导致胰岛β细胞的去分化,功能性β细胞的数量减少,从而加剧2型糖尿病(T2D)的发生。前期研究发现胡椒碱对成年MSG糖尿病小鼠严重的代谢性炎症、糖脂代谢紊乱以及胰岛素抵抗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胡椒碱是否通过抑制饮
目的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非特异性结肠和直肠炎性疾病,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的一种,是诱发炎症性相关结直肠癌的最主要病因。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GOS)是一种功能性低聚糖,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具有多种生物活性。GOS主要由β-半乳糖苷酶通过转糖基化反应合成。然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特别是在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病人生活质量下降,病死率急剧升高,但AECOPD患者气道炎症和粘液高分泌的分子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本研究探讨AECOPD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诱导痰巨噬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N
目的:探讨静脉血糖与间质性肺疾病(ILD)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2017年6月-2020年6月的332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将间质性肺疾病患者按空腹血糖浓度分为高血糖组(118例)和正常血糖组(214例)。(1)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2)为了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严格控制变量,即除外血糖水平不同,其他方面保持一致。从原有高血糖组选出病例40例,正常
目的:对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实施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在术前、术后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评估POEM的手术疗效,进一步探讨HRM在POEM治疗A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AC并行POEM术的患者26例,记录术前Eckardt评分、食管测压的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UESP)、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
目的:内向整流钾通道蛋白J亚单位11号成员(potassium inwardly rectifying channel subfamily J member 11,KCNJ11)基因rs5210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易感性密切相关,鉴于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