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碱调控免疫炎症保护糖尿病前期小鼠胰岛功能受损的作用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y2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肥胖使机体处于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引发巨噬细胞的聚集和M1样极化。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内脏脂肪诱发严重胰岛素抵抗,也发生在胰岛内部。聚集的M1型巨噬细胞释放的前炎症因子会导致胰岛β细胞的去分化,功能性β细胞的数量减少,从而加剧2型糖尿病(T2D)的发生。前期研究发现胡椒碱对成年MSG糖尿病小鼠严重的代谢性炎症、糖脂代谢紊乱以及胰岛素抵抗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胡椒碱是否通过抑制饮食诱导的C57肥胖小鼠内脏脂肪及胰岛内巨噬细胞的聚集和M1样极化,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延缓肥胖致T2D的发生。方法1.动物实验。50只7周龄雄性C57BL/6C小鼠,体重20~22 g,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照体重和空腹血糖(FBG)水平进行分组: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HFD)组、罗格列酮组(4 mg/kg/day)、胡椒碱低剂量组(15 mg/kg/day)和胡椒碱高剂量组(30 mg/kg/day),灌胃给药,每天一次,连续8周。期间密切观察动物一般情况,每周检测小鼠的体重和摄食量。通过FBG、口服糖耐量(OGTT)、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耐量(ITT)评价胡椒碱对HFD肥胖小鼠糖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8周时进行高葡萄糖钳夹实验,测定稳态葡萄糖输注速率(GIR)以及稳态时血清胰岛素水平,整体水平评价胡椒碱对HFD肥胖小鼠胰岛功能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束时收集血清,附睾脂肪和胰腺等组织。测定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水平。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相关致炎因子IL-1β、Gal-3和LPS水平以评价胡椒碱对HFD肥胖小鼠代谢性炎症的改善作用。qPCR实验进一步检测附睾脂肪组织中IL-1β、Gal-3的mRNA水平。附睾脂肪和胰岛分别进行HE和Gomori染色进行病理学分析,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内CD11c阳性M1样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和前炎症因子的表达。为了评价胡椒碱对HFD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和去分化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胰岛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表达及定位,检测β细胞功能成熟标志物Pdx1和前体标志物ALDH1A3的表达。最后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胰岛内mTOR、4E-BP1和PS6的表达探究胡椒碱保护β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2.细胞实验。为了证实胡椒碱通过抑制巨噬细胞M1样极化以延缓Min6细胞去分化、提高其合成胰岛素的能力。首先,胡椒碱(20、40、80μM)预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细胞12 h,然后加入LPS(1μg/m L)孵育24 h,刺激RAW264.7细胞发生M1样极化,采用qPCR实验检测细胞中CD11c的mRNA水平,Elisa方法测定上清液中炎症因子Gal-3和IL-1β的含量以明确胡椒碱对RAW264.7细胞M1样极化的影响。利用上述细胞上清液制备条件培养基用于处理Min6细胞(24 h),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检测Min6细胞中胰岛素、Pdx1和ALDH1A3的表达。然后通过WB实验分析mTOR、4E-BP1和PS6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动物实验。胡椒碱在不影响小鼠摄食量的情况下有效防止HFD肥胖小鼠体重的快速增加。胡椒碱显著降低血清FBG、TC、TG和LDL水平,明显改善HFD肥胖小鼠糖脂代谢紊乱。OGTT和ITT结果显示胡椒碱能够改善HFD小鼠口服葡萄糖不耐受和胰岛素抵抗,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HFD肥胖小鼠的高胰岛素血症得到显著减轻。胡椒碱能够降低血清中LPS、IL-1β和Gal-3等致炎因子的水平。qPCR结果显示,胡椒碱减少附睾脂肪内多个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尤其抑制M1样巨噬细胞标志物CD11c的表达,证实胡椒碱强大的免疫炎症调控作用。免疫组化结果进一步证实胡椒碱还抑制了胰岛内M1样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高表达。胰岛功能评价的金标准“高葡萄糖钳夹实验”结果提示胡椒碱提高了HFD肥胖小鼠稳态时的葡萄糖输注速率,并降低稳态时血清胰岛素含量,胰岛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随后的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胡椒碱提高胰岛内由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含量,降低了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含量。同时还促进β细胞功能成熟标志物Pdx1的高表达,降低去分化前体细胞标志物ALDH1A3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胡椒碱延缓β细胞去分化的作用与mTOR/4E-BP1/PS6的活性成正相关。2.细胞实验。qPCR结果显示,胡椒碱明显降低LPS刺激的RAW264.7巨噬细胞CD11c的mRNA水平,胡椒碱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1样极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Elisa结果表明,胡椒碱显著降低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前炎症因子(IL-1β、Gal-3)的含量,并与胡椒碱浓度呈正相关。免疫荧光实验显示,胡椒碱条件培养基明显增强Min6细胞中成熟分化标志物Pdx1表达,并降低前体标志物ALDH1A3的表达。最后,WB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胡椒碱对Min6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与mTOR/4E-BP1/PS6的表达有关。结论胡椒碱能够有效抑制HFD肥胖小鼠脂肪和胰岛内巨噬细胞的聚集和M1样极化,减轻全身代谢性炎症和胰岛内巨噬细胞的炎性浸润,有效防止HFD肥胖小鼠胰岛功能的下降及胰岛β细胞的去分化,而且此过程与mTOR/4E-BP1/PS6通路的活化密不可分。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SMARCAL1基因上调对Wnt通路的影响,以及对胚肾细胞增殖的影响,为探索Schimke免疫-骨发育不良疾病的肾脏发病机制提供基础。方法SMARCAL1片段与质粒重组经筛选测序,慢病毒包装并检测病毒滴度。选取来源人胚肾细胞的HEK293胚肾细胞作为实验对象,分为无处理空白对照组,转染空载慢病毒的阴性对照组和SMARCAL1过表达实验组。慢病毒转染HEK293胚肾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
变应性鼻炎(AR)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10-30%,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有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参与许多气道炎症反应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但其对AR的具体作用及相关机制尚不清楚,尚需进一步研究。目的:1.阐明变应性鼻炎患者及健康人群中的外周血lncRNA基因库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与之相关的mRNA和转录因子等在AR方面的可能作用;2.初步探究lncRNA HIT00009
目的:本研究运用系统生物信息学工具与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以阐释熊果酸(Ursolic acid,UA)干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潜在分子机制及关键靶点,并通过体外实验进一步验证有效性,为UA作为中药天然化合物治疗TNBC提供药理学证据及新药研发指导。方法:1.UA对TNBC细胞系功能学影响:通过CCK8法分别测试不同药物浓度下的UA干
目的构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权重,为护理管理者和临床工作者评价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善。方法1.以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质量等为关键词,运用文献回顾、内容分析法等方法筛选有价值的中外文献,提取潜在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2.拟定访谈提纲,通过半结构访谈进一步
目的: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由于铜代谢异常所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迄今为止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本实验通过硫酸铜负荷饮食法建立HLD小鼠模型,研究褐藻胶对HLD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健康♂昆明小鼠70只,4~6周龄,体重25~30g,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选1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60只应用铜负荷饮食法建立HLD模型。将50只成功的HLD动物模型纳入统计,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阳
背景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以易恶化转移和致死率高为特征。目前针对结肠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放化疗等为辅的综合治疗方法,目前的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结肠癌的治疗现状,但是仍存在易复发,毒性大等问题。因此研究开发高效低毒且较少产生肿瘤耐药性的新型抗癌药物是国际抗癌药物研发机构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海洋天然产物由于其在癌症治疗上优良的效果和独特的活性作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海参皂苷ech
目的通过建立小鼠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模型,探讨烟酰胺核糖(Nicotinamide riboside,NR)对酒精暴露小鼠脂质代谢的改善效果。方法1.实验分组及设计:对小鼠进行为期1周的适应性喂养后,随机分为4组(10只/组):正常对照组(NC)灌胃生理盐水;酒精模型组(Model)灌胃50%(v/v)乙醇,剂量为8 ml/(kg·bw·d)2周+1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目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终末阶段,其作为一种慢性、自发进展性疾病,CHF不仅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同时心功能也受到患者的年龄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慢性病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对心力衰竭认识的深入,目前临床上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我国其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仍居高不下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数量、结构及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水平。并探讨肠道菌群、炎性因子、冠心病之间的关系,为冠心病发展机制的研究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根据《内科学(第8版)》中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统一定义,将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冠
目的以AHR(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激活为分子起始事件,探索基于毒性通路构建毒作用模式(Mode of Action,MOA)和有害结局路径(Adverse Outcome Pathway,AOP)的新方法。方法1、应用比较毒理基因组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收集AHR经典配体苯并(a)芘(Benz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