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带着“思想政治教育该往何处去”的疑问,试图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价值旨归和终极关怀目标。从马克思理论体系中找寻到“自由个性”的答案,并在解释“自由个性”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理论可能、历史应然、现实要求、当代路径四个方面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终极关怀”即“自由个性”的论证。第一章是对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诠释。该章遵循从思想积淀、酝酿到规范界定的逻辑理路展开对“自由个性”追根溯源式的解读。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自由和个性的理解入手,剖析了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的扬弃,在凸显马克思对一切旧哲学超越的基础上,梳理了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思想从萌芽迸发、视野转向、立场确立到深入推进的酝酿过程。最后直面《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自由个性”的五处直述,对“自由个性”的概念内涵给予明确厘定。第二章是从学理层面论证思想政治教育以“自由个性”为终极关怀的可能性。该章首先明晰了“思想政治教育终极关怀为何”这个前提性问题,继而从思想政治教育与“自由个性”的相互作用来解析二者如何“彼此趋近”,接着又从思想政治教育与“自由个性”在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双重一致性进一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关怀即“自由个性”的论证。这一章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自由个性”从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和单个个体的发展境遇中抽象出来,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和“自由个性”思想“本身”,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使人之为人”的教育形式出发,从“自由个性”作为对人的理想发展状态的表征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与“自由个性”的内在关系给予“本质”层面的剖析,以此来寻找二者契合的“何以可能”。第三章是从历史层面论证思想政治教育以“自由个性”为终极关怀的应然性。该章首先论证了需要、关系、能力是个性发展的三个应然目标,进而以“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自由个性”的历史纵向维度为依托,分别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阶段如何培育人之“需要”、“关系”和“能力”,以此论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敦促人之需要、关系和能力的历史演进而与人的个性发展相伴相随,趋向“自由个性”的历史应然趋势。第四章是从现实层面论证思想政治教育以“自由个性”为终极关怀的必要性。该章首先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人之个性发展所做的现实努力,以此肯定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并将持续走在“自由个性”的路上;同时,窥探到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尚处于“物的依赖”向“自由个性”的“过渡阶段”,出现了对“自由个性”发展的“三重”不适应,并由此引发了对“自由个性”终极关怀的暂时遗忘,于是得出结论:重塑“自由个性”的权威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克服“不适应”乃时代重任和现实亟需。第五章是从当代层面论证思想政治教育以“自由个性”为终极关怀的可行性。该章致力于探寻敦促自由个性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代路径。在探寻可行路径之前,先对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自由个性形成因素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这一前提问题予以说明,否认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论”和“万能论”,并试图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域限的基础上,探寻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之个性发展历程中的最优化利用和最大化实效。遵循“自由个性”的演进逻辑,寻找到了终极关怀在当下“过渡阶段”的表征,即敦促人多维度拓展的“当下关怀”。进而提出,在“当下关怀”指导下构建“中国认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促进“自由个性”发展之当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