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s, IDPN)是指乳腺导管内上皮增生衬覆于纤维血管轴心表面,形成具有乳头状结构的一组肿瘤性病变,可伴或不伴肌上皮细胞层。2012版《世界卫生组织乳腺肿瘤组织学的分类标准》将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分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癌、包膜内乳头状癌及实性乳头状癌。随着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导管内乳头状瘤逐渐成为继乳腺纤维腺瘤之后的第二大乳腺良性肿瘤,人们对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具有异常复杂的多样性造成了临床上对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诊断困难以及手术方式选择的困难。术中冰冻病理在1891年被William H. Welch首次应用于乳腺肿瘤的病理诊断,是术中提供术者病理信息的重要手段,现在已成为临床上决定手术方式的重要依据,有文献报道乳腺疾病冰冻病理准确率达98.6%-99.1%,但是术中冰冻病理对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诊断准确率却鲜有报道。目的:研究术中冰冻病理在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中的价值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7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60例术后石蜡病理确诊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术中冰冻病理与术后石蜡病理结果,观察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准确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术中冰冻病理对于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5.1%,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内乳头状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8.9%、4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伴有及不伴有非典型增生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5.0%、89.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3.有16例(3.1%)患者诊断病理级别升高,1例(0.2%)患者诊断病理级别降低。4.伴有及不伴有乳头溢液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9.2%、7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术中冰冻病理对于诊断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意义重大,具有较高准确率,并且相对于核心针穿刺活检,冰冻病理在降低二次手术率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准确率高于乳头状癌并且导管内乳头状瘤伴有非典型增生时诊断困难,伴有乳头溢液患者比不伴有者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准确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