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结合三维重建测量技术,研究成年骨性Ⅲ类颜面不对称患者骨性及牙性特征,并分析口颌系统各组份之间的关系,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正畸治疗前成年骨性Ⅲ类颜面不对称患者56例,基于CBCT影像结合Mimics和3-Matic软件测量各种骨性及牙性指标,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偏斜侧与非偏斜侧的差异。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各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骨性测量指标:偏斜侧下颌升支长度、下颌体长度、RHASN、上颌骨高度、髁突高度、髁突体积及髁突表面积均小于非偏斜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HBSN、关节窝宽度、关节窝高度、关节结节后壁倾斜角、髁突前后向位置及轴向髁角两侧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骨倾角、上颌骨倾角及牙合平面倾角的均值分别为1.01o、0.98o和1.88o。在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中,出现下颌骨倾斜、上颌骨倾斜及牙合平面倾斜的比例分别为45.45%、54.54%和63.63%。 (2)牙性测量指标:偏斜侧下6颊舌向倾角和下6冠根比显著大于非偏斜侧(P<0.05),偏斜侧下6颊侧松质骨厚度和下6总松质骨厚度显著小于非偏斜侧(P<0.05),下6颊侧松质骨厚度/下6总松质骨厚度两侧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一磨牙及其周围牙槽骨形态的测量指标两侧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相关性:成年骨性Ⅲ类颜面不对称患者Me-矢状面的量与两侧下颌升支长度(P<0.01)、下颌体部长度(P<0.05)、RHASN(P<0.01)、及髁突体积(P<0.05)的差异呈正相关。下6颊舌向倾角与下颌升支长度呈负相关(P<0.01)。 结论: (1)成年骨性Ⅲ类颜面不对称畸形可能是由于下颌骨基本组成单元长度的差异及下颌骨整体的旋转而引起的,并且下颌骨的不对称会导致补偿性地存在某种程度上上颌骨的不对称。 (2)成年骨性Ⅲ类颜面不对称患者TMJ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双侧髁突形态的差异。 (3)尽管骨性Ⅲ类颜面不对称患者第一磨牙存在明显的颊舌向代偿,尤其是下颌第一磨牙,但是由于牙槽骨的改建,第一磨牙在牙槽骨中的位置是对称的。 (4)第一磨牙周围牙槽骨形态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下颌偏斜侧颊侧及总松质骨厚度的减少。 (5)颌骨垂直方向上的不协调与牙齿横向代偿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