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兔Aplysia pulmonica及海兔来源真菌Aspergillus terreus的次级代谢产物与生物活性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ch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兔是海兔科软体动物,以海藻为食,其体质柔软脆弱,且行动缓慢,化学防御是其主要的生存竞争策略。已有研究发现,海兔中的化合物大多来源于其食源海藻。海兔的共生菌也可能参与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海兔体内共生着大量的微生物,目前对海兔来源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对一种南海海兔及海兔来源的真菌中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评价,并对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对一种南海网纹海兔Aplysia pulmonica(GXWZ-29)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分离鉴定。运用正相硅胶柱层析、ODS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半制备HPLC等现代色谱技术,NMR, MS等现代波谱技术,从网纹海兔中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1–17),包括5个二萜类化合物(1–5),8个甾体类化合物(6–13),4个生物碱类化合物(14–17)。海松烷二萜类化合物(1–5)为Laurencia属红藻的特征性成分,表明了海兔与食源海藻之间的食源关系。化合物1和4为首次在软体动物海兔中发现,为海兔中来源于食源海藻的化学防御化合物增加了例证。  从网纹海兔来源的真菌Aspergillus terreus(Ra29-5)中分离得到了11个单体化合物(18–26,14,16),鉴定为2个2-吡喃酮类化合物(18,19),5个丁内酯类(20–24)、3个生物碱类结构(14,16,26)和1个环戊烷酮(25)。  运用卤虫致死、抗菌、斑马鱼毒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等活性模型,对化合物进行了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4对藤黄八叠球菌Micrococcus luteus(MIC=12.5μM)、白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lbus(MIC=25μM)、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MIC=25μM)、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MIC=25μM)显示抗菌活性;化合物20,25显示卤虫Artemia salina致死活性,LC50值分别为14.38μg/mL和16.52μg/mL;化合物20还表现出斑马鱼胚胎毒性,卵凝结EC50值为36.05μg/mL(24h)。  海兔及其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结果,为研究海兔的化学防御与其食源海藻之间关系提供了化合物基础,对海兔来源微生物与宿主化学防御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柿桃提取物对L-NAME(NG-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盐酸盐)诱导的高血压SD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可能的降压机制。方法:(1)制备柿子叶水提物,酸杨桃果汁浓缩,把两者按比例混合,通过十二指肠给药于正常的SD大鼠,使用BL-420S系统检测给药前及给药后四小时内SD大鼠的颈动脉压。(2)借助L-NAME试剂来建立高血压大鼠模型,灌胃给药。一批鼠采用十二指肠给药途径,借助颈总动脉插管法与BL系统相
蒿甲醚(AM)在水中几乎不溶,现有的制剂主要有油针、片剂、胶丸、胶囊等。蒿甲醚的口服制剂吸收快但不完全,前期研究表明多剂量口服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总体清除率增大、血药浓度下
生物大分子与金属配合物的相互作用为药物设计提供了信息,对于其研究也是目前无机药物化学领域的重要方向。核酸和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也是许多药物的作用靶点。因此,具有核酸和蛋白质键合功能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抗肿瘤活性研究对于药物的设计和抗癌机理研究意义重大。草酰胺作为桥联配体与过渡金属形成金属配合物是现在研究的热点。目前,有关于对称草酰胺配合物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相对来说,由于不对称
姜黄素(Curcumin, Cur)是一种天然酚类物质,具有抗癌防癌、抗氧化、抗炎、降低血糖、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抗肿瘤迁移等药理作用,基本无毒副作用。但Cur亲水性及亲脂性均差、溶解度极小、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生理pH值不稳定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共聚物胶束是一种新型药物载体,当两亲性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后,通过分子间的氢键、静电作用和范德华力等自发形成核壳结构的胶束。其外壳亲水,由疏水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