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新新贸易理论的视角探讨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下滑的原因及对策。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回顾的基础上,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实证检验部分。选取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江苏民营企业的生产率与出口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以江苏民营出口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是因为江苏是外向型经济大省、民营企业决策更具市场化特征。为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可信度,检验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覆盖国有、外资、民营的分类型、分行业检验;第二步检验剔除国有和外资企业,专门针对江苏民营制造业企业;第三步是针对民营上市公司的进一步检验,因为这类企业相较于中小民营企业在经营决策上更为规范。三个步骤的检验结果均显示: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以国内经营、国内销售为主,而出口的主体力量是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企业。这一结论印证了国内学术界广泛讨论的“生产率悖论”,这一现象在江苏民营制造业领域尤为显著。二是扩展分析部分。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分析悖论的原因、说明的问题及其政策含义。新新贸易理论以成熟市场经济为模型研究背景,假设出口成本高于内贸成本、假设竞争和一体化条件下内外部市场利润率趋同,这两条均与中国情境不甚吻合。从交易成本角度看,长期接受外贸订单的中小民企面对的出口成本相对较低,而开辟国内市场面临的经济性和社会性交易成本反而更高。从利润率角度看,国内体制与结构的扭曲导致国内经营的利润远高于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因此,生产率较高的国企、民企和外企首先定位于国内垄断部门、房地产等资产投资部门和耐用消费品领域,生产率较低的中小民企只能选择利润微薄的出口业务。本文把这种被挤出国内市场、被迫出口的现象凝练为“被挤出”。由“弱势群体”为经营主体的外贸出口连年下滑也就势所难免。当然,更详尽的分析表明,江苏民营经济发展已进入分化转型期,已经出现了符合新新贸易理论的积极势头,出现了从勉强维持出口到退出市场的趋势,也出现了从内销到配套出口、再到进军国际市场的趋势,少数高生产率民企对外投资产生的“贸易替代”也是统计意义上出口下滑的原因之一。论文最后部分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全面深化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以振兴出口;打破垄断利润格局,消减高生产率企业“本地市场粘性”;顺应市场规律,不扶持低生产率中小微企业:注重“门槛效应”,实现出口结构升级的临门一跃;构建0FDI保护体系,助推单纯出口转向综合国际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