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我国清末民初时期著名的才子李叔同为研究对象,运用心理传记学的研究方法,对其留存于世的众多宝贵文字资料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皈依佛门的内在心理动机。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两个视角对其皈依缘由展开探讨。第一个视角是从其自我认同的变化发展出发,分析了李叔同由迷茫到认同自我的历程。结果表明,李叔同自幼年失去父亲,导致其未能正常解决俄狄浦斯情结,没有形成对父亲的认同。在成长过程中,他试图选择恰当的认同对象为榜样进行学习,但却频繁遭遇挫折。而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最终导致其性格柔弱,偏女性化。正是由于认同路上挫折不断,中年时期的他依然没能形成稳定的认同感,对自身职业充满迷茫困惑。偶然的高峰体验激发了其潜意识中对父亲崇佛行为的认同,他开始明白只有认同父亲,才能帮助自己解决困扰已久的身份认同危机。最终,他通过认同父亲对佛教产生浓厚兴趣并皈依佛门,但他选择皈依佛门的行为超越了父亲,解决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危机。第二个视角是从李叔同受死亡事件影响的心理变化出发,分析了其自父亲去世后的一系列人生经历对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李叔同生命中所经历的死亡事件对其影响颇剧,为其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致使其安全感匮乏、自卑情结滋生、苦空感蔓延,如此独特的经历甚至塑造了他鲜明的个性特征。首先,安全感极度缺乏致使他在成年后表现出对规则的极度重视,通过此种方式,他得以保证自己对确定性的掌控,增加内心的安全感。其次,与母亲一起谨小慎微的生活状况使得其无助而自卑,他通过努力追求完美对此进行补偿。第三,李叔同丧父前生活的美好与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加之其所遭遇的一系列变故,逐渐使他心生人生苦空无常的感觉,叹人生苦空成为其生活的常态。安全感缺乏使得李叔同努力欲要寻求确定性的保护,自卑心理使得他欲要通过追求完美来超越自卑,苦空感使得他欲要解答困惑,缓解苦痛,而佛教既可以为他提供强大佛法的庇佑保护,又可以使他通过律宗的修行渐臻人生圆满之境,并且也可以通过苦空观的教诲使其苦空式人生困惑化解。所以,在由安全感缺乏引发的寻求保护心理、自卑心理引发的追求人生圆满的动机以及苦空感的催化作用共同影响下,李叔同最终皈依了佛门,以此走出死亡事件的阴影,解决生死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