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制造业生产力布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正面临加快制造业发展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己成为全面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成为我国经济进步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之一。特别是对于浙江这样的制造业大省,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尤为重大。
现有的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多数是以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为研究的重点,而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较少,产业信息化与竞争力的量化关系等理论研究更是鲜见。这对指导浙江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显然是不利的。基于这个原因,本文注重对产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分析信息化水平对相应产业竞争力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并将其量化,对以信息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将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化和竞争力的一般理论,讨论制造业信息化与其产业竞争力的关系。进而分析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借鉴已有理论成果,在产业层面构建区域性产业信息化和竞争力测度模型,并对浙江省各制造行业进行具体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制造业信息化及其竞争力的关系做出定量研究。继而提出浙江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具体措施,包括信息化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路径和机制等。
从分析浙江“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信息化”这两大信息化主要因素的现有状况出发,在对制造业信息化和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与制造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信息化是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加速了产业升级,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措施。但信息化水平和竞争力都不是绝对概念,而是相对概念,浙江各制造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行业的相对竞争力也各不相同,所以制造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有重点的进行,要注重关键技术和共用技术的培育,逐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企业、产业、政府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协作,才能成为推动制造产业成长,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效益,促进生产力不断进步的最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