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的西藏传统文化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eng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在现代化这一现实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从西藏传统文化研究的层面,考察了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所发生的变化。针对西藏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宗教传承特点所造成的独特高原文化的情况,思考了如何在既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化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一些对策.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每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目前,世界后发展的各民族都面临着现代化的严峻挑战,都要在现代化与自身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需要协调,处理好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基本特点得到保存。同时,还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条件,不断创新,使自己的民族文化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现代化的进程来看,现代化要选择传统文化,丧失文化传统就意味着民族的消亡。同时,传统文化也要选择现代化,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和落后,最终会被历史淘汰。现代化的实现本身就是应该包含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现代化要使得民族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没有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一个民族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人是文化的载体,如何使肩负着现代化使命的藏族人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力量,寻找适合藏民族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发展西藏模式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章论述了西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第二章论述了西藏现代化目前所取得的成就。第三章论述了现代化对传统文化造成的巨大影响。第四章论述了如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总之,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对西藏目前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以期对西藏传统文化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自《汉书·艺文志》把《吕氏春秋》列为杂家起,历代以来,许多学者都承认这个共识,但是问题在于这样一本著作究竟是不是杂糅百家,无有一贯之中心,作者认为虽然此书是兼合百家,但却有
期刊
我院1952—1972年共见急性心肌梗塞54例。诊断标准为:(1)心电图符合典型急性心肌梗塞。(2)尸检证实有新鲜心肌梗塞。从发病情况看,成都地区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现远较国内华北
立正稍息站好rn相较于别的平板这款YOGA平板最特别的是拥有三种放置模式:触控、站立、阅读.rnYOGA站立模式的好处就在于,不用一直手持,也不必寻找支撑,YOGA自己就可以独自站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而德育就是由许多琐碎的细节组成的,一个不经意的
宜香9号株高118.4cm,穗容量230万~280万/hm2,穗长26.3cm,穗平均粒193.3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6.5g。苗期长势旺,分蘖力较好,株型紧凑,叶片挺直,叶鞘、叶片绿色,叶耳无色,穗大
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理论。“世界”需要“改变”,是因为“世界”有“问题”。在与青年黑格尔派相比较的意义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有下述三个层次的具体内涵:
水稻单产水平在经历了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两次大的飞跃后, 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 第三次产量突破将产生于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高产育种 . 研究结果表明,
期刊
本论文试图借助对敬重概念的分析进入康德伦理学之中。从概念分析的角度看,本文考察了康德对敬重的种种规定,并由此涉及到道德法则和义务的概念,这分别由第二章和第四章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