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是机体对诸如感染、组织损伤等有害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适度的炎症是机体正常免疫反应的体现,有利于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和组织损伤,然而过度的炎症则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关系密切。天然产物来源的二苯乙烯及菲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但是其构效关系和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RAW267.4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经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后可以产生炎症反应,基于此模型,我们评价了20个合成的二苯乙烯及菲类化合物对一氧化氮(NO)生成的抑制能力,发现化合物10、11和17能够较好的抑制LPS刺激所致的NO生成,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7.26μM,5.05μM和20.31μM。构效关系分析显示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的E构型和苯环上甲氧基的存在以及与双键相连的羧基的酯化对此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化合物11能够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mRNA生成,也能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iNOS和IL-6的蛋白合成。对这些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表明化合物11具有开发成为抗炎药物的潜能。在对化合物11的抗炎机制研究中,我们发现该化合物能够抑制p38 MAPK和Akt蛋白的磷酸化,同时还能抑制IκBα的磷酸化以及降解,但对ERK1/2及JNK蛋白等的磷酸化没有明显影响。这些结果显示,化合物11能够主要通过抑制p38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也提示该化合物可作为潜在的新型抗炎药物进行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