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存钱”是中国人的显著特点,而对各民族金钱存储心理账户的研究可以在心理学上提高我们对各民族间存储方式差异的理解。已有研究表明,基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对金钱等各种资源都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并且这些心理账户的认知机制受到人际关系、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有学者对心理账户的内隐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心理账户可以分为金钱收入账户、金钱支出账户和金钱存储账户。那么,这些影响心理账户的因素对金钱存储心理账户是否具有同样的影响?而在中国的四个不同民族文化的环境下影响又有何不同?首先,在预实验中通过实验验证四个民族被试都会发生心理账户现象。实验以120名被试(其中汉族被试30名,蒙古族被试30名,维吾尔族被试30名,朝鲜族被试30名)为样本,所用实验材料由传统的音乐会实验材料改编,要求被试在“工资损失”和“利率损失”两种情境下做出是否进行存储的决定。结果发现,在金钱损失原因不同的两种情境下,被试对“是否会存这笔钱”的决策存在显著差异。即四个不同民族的被试都发生心理账户现象。研究1采用李爱梅研究编制的心理账户分类结构调查问卷(储蓄部分),对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朝鲜族四个民族共261名被试进行调查研究,并对结果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发现上述研究中对金钱存储心理账户结构的研究结论在本研究中依然成立,验证了上述研究的金钱存储心理账户的结构适用于本研究涉及的四个民族。即在本研究中金钱存储心理账户可以分为安全型保障账户和风险型投资账户两种类型。研究2根据研究1中对金钱存储心理账户结构的验证,通过两个实验,分别研究民族、人际关系和存储时间对安全型保障账户(以下简称安全账户)和风险型投资账户(以下简称风险账户)的影响。研究2a采用4(民族)×4(人际关系)×3(存储时间)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以包含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朝鲜族的84名被试为研究对象。探究民族、人际关系和存储时间对安全账户的影响。要求被试报告在不同情境的条件下,被试把“从定期存款中取出的存储金依然选择存储在银行的金额”。金额越大,表明被试越有可能发生了安全账户现象。结果发现,人际关系距离按照“亲人、朋友、陌生人、熟人”的顺序,发生安全账户现象的可能性越小;蒙族、维族、朝鲜族比汉族更容易发生安全账户现象。研究2b同样采用4(民族)×4(人际关系)×3(存储时间)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通过包含汉、蒙、维、朝的80名被试为研究对象,探究民族、人际关系和存储时间对风险账户的影响。要求被试在不同的情境下报告“把到期取出的理财基金中依然用作理财的金额”。理财金额越大,表名被试越有可能发生风险账户现象。结果发现,面对人际关系距离最近的“亲人”时,发生风险账户现象的可能性最大,而面对人际关系距离较远的“熟人”,风险账户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最小;汉族比蒙、维、朝鲜族更容易发生风险账户现象;汉族和维族面对亲人时更容易发生风险账户现象,蒙古族和朝鲜族面对朋友时更容易发生风险账户现象。基于以上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朝鲜族中,金钱存储心理账户可以分为安全型保障账户和风险型投资账户。(2)人际关系影响安全账户和风险账户。人际关系距离最近的“亲人”导致发生安全账户现象和风险账户现象的可能性最高,人际关系距离较远的“熟人”则极少有可能导致两种账户现象的发生。(3)民族对安全账户和风险账户有影响。汉族比蒙、维、朝族更倾向发生风险账户现象,而蒙、维、朝族比汉族更倾向发生安全账户现象。(4)民族和人际关系共同影响风险账户。汉族和维族对亲人更信任,更容易发生风险账户现象,而蒙族和朝鲜族对朋友更信任,更倾向发生风险账户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