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有机一维微米线阵列与二维单晶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器件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ua5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来,由有机小分子半导体材料制备的微纳晶体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因为相比于无机半导体材料,有机材料在具有低成本、机械柔韧性、低的生长温度等优势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变分子结构灵活的调控其电学性能。而有机晶体结构相较于非晶结构,在提高所构建器件的光电性能方面更具优势。但通过常规方法制备大面积一维单晶纳米线和二维单晶纳米薄膜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材料尺寸的局限性,使对其光电性能的研究仍停留在单个器件的阶段,阻碍了其集成化应用。大面积一维单晶微米线和二维单晶纳米薄膜的成功制备,可以把性能研究从单个器件阶段提升到集成器件阶段,这大大促进微纳米晶体结构的大规模集成化应用。本论文着重研究了大面积有机一维微米线阵列和二维单晶薄膜的制备及其在光电器件上的应用。一、光刻胶辅助提拉法原位快速生长大面积高度有序的一维C60微米线阵列及其光电探测性能的研究该工作把光刻胶辅助挥发法与提拉技术相结合,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制备大面积超长富勒烯微米线(C60 MWs)阵列。所得C60微米线截面为标准的正六边形是完美的单晶结构,阵列面积可达到1×1cm2。基于模板作用,新方法通过改变模板图案来调控阵列密度,同时实现了不同根数的C60微米线阵列在金电极对上精确定点定位生长。这一优势很好的应用到器件构建上,避免了在有机纳米材料上直接光刻,一步法完成光电探测集成器件的制备。基于C60微米线阵列制备的光电探测器显示了优异而稳定的光响应性能。同时,高晶体质量的C60微米线阵列不但可以在硬的Si O2/Si基底上生长,还可以在柔性的PET基底上直接生长。本工作所提出的新方法具有简便性、普适性,在构建大面积高性能功能化的有机晶体集成器件方面具有巨大潜能。二、利用三相界面法制备二维大面积C10-BTBT单晶薄膜及其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s)的研究本工作提出一种新的方法r-LB(reverse-Langmuir–Blodgett)技术辅助挥发法,来直接一步法生长二维大面积有机C10-BTBT单晶薄膜。结合液面张力和外部施加的驱动力以形成扩展力。在扩展力的作用下有机小分子溶液缓慢平铺在水面上,同时随着有机溶剂的挥发,在有机溶液/水/空气三相接触线处有机小分子自组装生长成单晶薄膜。单晶薄膜可以从水面上转移到任意基底上(硬基底Si O2/Si、柔性PEN基底)。所得到的C10-BTBT二维单晶薄膜厚度可以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之间进行调控,面积达到厘米尺度。由该方法所得到的有机单晶薄膜应用到OFETs上,器件具有极高的迁移率(>10 cm2V-1s-1)和极大的开关比(>107),同时超大面积的优势为其在以后的集成器件应用中提供了可能。
其他文献
单宁酸(Tannic acid,TA)是植物代谢的次生物质,广泛存在于多种树木的树皮和果实中,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具有抗突变、抗癌、抗辐射等生理活性,广泛应用于日用化学工业、医药工业、食品工业、皮革行业及其他方面。由于其易溶于水难溶于油的性质,作为天然的抗氧化剂无法应用在油溶性体系,比如食用油和化妆品中,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针对上述问题,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单宁酸,扩展其应用价值,本文分别采用相转移催
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具有柔性、质量轻、成本低等优点而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研究的热点。基于聚合物和富勒烯衍生物为给受体材料的本体异质结光伏器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其单层电
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是一类通过金属离子(或离子簇)和有机配体自组装形成的新型多孔晶体材料。MOF材料具有孔径可调,比表面积大,尺寸可控和易功能化等许多优
借助晶体工程学设计和制备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已成为配位化学和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配位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可以有效地调控,使其在光、电、催化、磁、传感、气体吸
众所周知,蛋白质在活的生物体内的相互作用在许多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蛋白质间的电子传递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一些人工模拟的信号链构筑了类似的生物传感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