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法作为重要的祛邪泻热通便大法,从两千年前一直沿用至今,得到古今医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本研究追根溯源,梳理研究了下法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下法起源于《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首先将下法运用于临床。温病下法随着温病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其鲜明特点。金元时期,刘完素倡导“火热论”,主张用寒凉药治疗外感热病,对温病学发展影响重大;元末明初,温病脱却伤寒而分化出来;至明清时期,温病学家辨治急性外感热病时,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与创新,下法证治规律趋于完善。其中最为杰出的当属吴鞠通,他在继承大、小、调胃承气汤各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护胃、宣白、导赤、牛黄、增液等承气汤类方以及攻补兼施的新加黄龙汤等方;在使用下法的过程中,始终贯穿护津养阴这一温病治疗大法,并十分注重下后调理。至此,温病下法的证治规律已较为完备。本研究分别从“理、法、方、药”等方面深入研究温病下法证治规律,从整理明清以来诸多温病学家的著作与相关文献入手,重点以《温疫论》、《温热论》、《湿热论》、《温病条辨》为主,旁及刘完素、张子和、戴天章、杨栗山等医家的学术思想,对温病下法进行研究,现将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阐述如下:1.温病下法的含义主要阐述下法的狭义概念、广义概念及温病下法的概念,明确指出温病下法是针对外感热病的治疗方法,其治疗的主要病证为温热病中卫分热邪转入气分或上焦热邪下传中焦,邪结胃腑而成的阳明腑实证以及湿热病中热重于湿,湿热搏结肠腑所致湿热积滞证。明确指出温病下法并不局限于攻下肠道内的积滞燥屎。2.温病下法的作用温病下法主要有祛除邪热、调畅气机、化瘀生新、泻下存阴等作用。反映出温病使用下法治疗疾病的主要目的为给体内邪热以出路,通过通导大便,使邪热从大便而出,保存津液,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3.温病下法应用原则下法所用药物多猛厉性烈,《黄帝内经》一再告诫大积大聚者当“衰其大半而止”,实因运用失时或用之不当,祸不旋踵,危害甚大。临证须详辨病证,谨慎用药,注意中病即止,把握好用下时机,辨清温热、病湿热病对证使用下法,湿温用下宜轻法频下,全程应顾护阴液等。唯有了解下法使用原则,临床应用方能得心应手而无后顾之忧。4.温病下法具体应用此部分从温病下法及温病变证下法两方面进行研究,分别从下法适应证及其病机和对应的遣方用药进行论述。温热病下法的适应证及其病机分别为①阳明腑实证,病机为热结胃肠,阳明腑实,里热盛实;②热结旁流证,病机为里热盛实,逼迫津液下流;③无水舟停证,病机为里热盛实,津亏热结;④神昏腑实证,病机为热盛神昏,邪闭心包,兼有腑实证;⑤二肠同热证,病机为小肠热盛,火腑不通,兼有腑实证;⑥痰热结胸证,病机为邪热痰涎,互结于胸;⑦蓄血腑实证,病机为热搏血瘀,蓄于下焦,兼有腑实证。遣方用药则分为①寒下法,代表方剂为三承气汤;②增水行舟法,代表方剂为增液汤;③攻补兼施法,代表方剂为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④下法合清法,代表方剂为宣白承气汤、承气合小陷胸汤;⑤下法合开窍法,代表方剂为牛黄承气汤;⑥下法合活血化瘀法,代表方剂为桃仁承气汤;⑦表里双解法,代表方剂为防风通圣散。湿热病下法的适应证及其病机包括:①湿热积滞证,病机为湿热搏结肠腑,阻滞下焦气机;②水热结胸证,病机为暑湿水结在胸,兼见阳明腑实;③湿热化浊证,病机为湿热弥漫三焦;④湿温化燥,包含3种情况,治疗方法同温热病。治法上则分为①轻法频下,代表方剂为枳实导滞汤;②下法合清法,代表方剂为小陷胸加枳实汤;③宣清导浊法,代表方剂为宣清导浊汤;④先温后下法,即先用温燥祛湿药如厚朴、蔻仁、半夏、陈皮、草果等,使湿去热孤,邪从阳明燥化,形成里结之证,再投以承气辈。温病变证用下多因先感湿热之邪,而素体阳虚,热从寒化,形成寒湿,对于寒湿证中出现大便不通、三焦俱闭的情况,当用温下法,选方半硫丸。5.温病下法方药研究此部分分别从药物剂量、药物剂型、服用方法及现代临床新用等方面研究温病下法方药。在研究药物剂量时,重点将《温病条辨》中继承自《伤寒论》的方剂与原方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得出温病下法与伤寒下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据此归纳出温病下法的特点;其次研究温病特有的增液汤系列方的剂量,发现温病下法更为注重滋阴而轻攻下。研究药物剂型时发现张仲景用药“量人之虚实,度邪之轻重,察病之缓急”,对病情轻者缓者用丸剂,病情重者急者用汤剂。温病下法的服药方法也较为特殊,需“得利止后服”,体现了中病即止的治疗原则。牛黄承气汤及新加黄龙汤的服用方法更为特殊,临床实用时需格外重视。最后,总结了两种将现代技术与下法相融合的治疗新方法,中药保留灌肠法和中药结肠透析法,为临床应用下法打开了新的大门。6.温病下后调理下法为祛邪之法,邪尽或未尽都需要进行善后治疗,体现了“治未病”思想。如吴鞠通为“下后复聚”立法制方,对下后热不退或退不尽,或复聚者,脉虚者,用增液汤;脉沉实有力者,立护胃承气汤。若邪已尽当复胃阴,主以益胃汤。下后调理当以数下亡阴为戒,以祛邪务尽为度,既不妄用攻补,也不留邪伤正。调理得法,病愈且不易复发,因此下后调理至关重要,不可不知。7.温病下法的禁忌症温病下法治疗疾病种类繁多,涉及内、外、妇、儿各科。但是,由于泻下药物多为猛厉峻剂,运用不当常会造成“妄用峻剂,攻补失序”的严重后果,极易损伤正气,导致变证叠起,祸不旋踵。因此临床运用下法必须对其禁忌症了熟于胸,如腑未成实者慎下、阴虚不可数下、湿温初起不可下、年老体弱者慎下等。8.温病下法特点温病下法主要特点有六。其一,温为阳邪,最易伤阴,因此顾护津液在温病过程中尤为重要。温病下法补伤寒之未备,将攻邪与扶正相结合。创制增液汤及类方,将增液与泻热结合起来。其二,主证合并证兼顾,创制宣白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导赤承气汤、承气合小陷胸汤等方,将下法与清法、温法、开窍法等结合在一起。其三,吴又可指出承气非为结粪而设,实为逐邪,阳明无形热盛而腑实未成时即可攻下。认为攻下可祛除邪热,及早截断病势,从理论上阐明了下法祛除邪热的重要作用。其四,湿热搏结肠腑,气滞便溏,对于此证应缓除里滞之湿热,以便干为度,并非所有湿温都不可下。其五,温病下法不仅重视下法本身的应用,同样重视下后的调理。如吴鞠通为“下后复聚”立法制方,对下后热不退或退不尽,或复聚者,脉虚者,用增液汤;脉沉实有力者,立护胃承气汤。最后,温病煎熬津液、阴血,易形成痰浊、瘀血之病理产物,所以温病的治疗必须重视清化痰瘀。总之,温病下法是治疗温病的重要手段,且不局限于温病,对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医者慑于下法峻猛的声名,临床遣方用药多避之不用,以免戕害正气,却不知下法是祛邪最速之法,对于危急重症往往可力挽狂澜,抢得一线生机。因此本研究对温病下法进行研究,总结前贤用下经验,对温病下法的定义、温病下法的使用原则、使用禁忌、下后调理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论述,以期对临床应用下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