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人为制作实验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探索芪黄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血脂、ICAM-1水平的干预情况及主动脉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对芪黄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进行考察及评价,对其抗动脉粥样硬化机理进行初步的探讨。为芪黄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防治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将5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重200g±20g)普通饲料喂养,自由饮水,适应性生长1周后未发现异常,逐只进行称重、编号后进入造模阶段,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组)5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在造模前均给予腹腔注射维生素D3(60万IU/kg),造模后用高脂饲料喂养,第3、6、9周补充腹腔注射维生素D3(10万IU/kg)。造模1周后开始灌胃,正常对照组:普通饮食喂养,按10ml/kg体重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至实验结束,自由饮水。模型对照组:造模前给予腹腔注射维生素D3(60万IU/kg),造模后用高脂饲料喂养,第3、6、9周补充腹腔注射维生素D3(10万IU/kg),按10ml/kg体重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至实验结束,自由饮水。低剂量组:造模前给予腹腔注射维生素D3(60万IU/kg),造模后用高脂饲料喂养,第3、6、9周补充腹腔注射维生素D3(10万IU/kg),给予芪黄颗粒2g/kg体重,每日1次,至实验结束,自由饮水。高剂量组:造模前给予腹腔注射维生素D3(60万IU/kg),造模后用高脂饲料喂养,第3、6、9周补充腹腔注射维生素D3(10万IU/kg),给予芪黄颗粒4g/kg体重,每日1次,至实验结束,自由饮水。阳性对照组:造模前给予腹腔注射维生素D3(60万IU/kg),造模后用高脂饲料喂养,第3、6、9周补充腹腔注射维生素D3(10万IU/kg),给予辛伐他汀2mg/kg体重,每日1次,至实验结束,自由饮水。在实验进行8周后,分别采集各组大鼠的血液,编号处理后,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脂(TC、TG、LDL-C)含量的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液中ICAM-1的含量,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用HE染色法制作各组大鼠胸主动脉改变的病理切片。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血清中TC、TG、LDL-C含量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而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血脂水平和血清ICAM-1水平有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血脂水平和血清ICAM-1水平有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胸主动脉染色法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血管内皮光滑平整无损伤,无炎性细胞,无脂质、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纤维组织增生及粥样斑块形成。模型组可见大量脂质条纹或斑点,突出于内膜表面,排列杂乱无章,病灶处见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增生、巨噬细胞及炎症细胞浸润,粥样斑块形成。低剂量组:可见较少的脂质条纹或斑点,突出于内膜表面,病灶处见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增生,巨噬细胞及炎症细胞浸润,粥样斑块形成。高剂量组:内膜稍显增厚不平整,病灶处见少量泡沫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增生、巨噬细胞及炎症细胞浸润,无明显血管内壁斑块形成出现。阳性对照组:内膜稍显增厚不平整,病灶处见少量泡沫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增生、巨噬细胞及炎症细胞浸润,无明显血管内壁斑块形成。 结论:芪黄颗粒具有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和降低大鼠血清中ICAM-1水平,进而验证其具有调脂、抗炎作用,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上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