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勘探情况效果较好,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研究区的井位部署较少,储层特征、储层发育受控因素以及储层分布规律没有明确认识,成为制约勘探的难点问题。本论文以川东北杨家坪—正坝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为研究对象,围绕储层特征及发育受控因素展开研究。以油气地质学、沉积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地球油气化学等理论为指导,在岩芯、岩屑薄片鉴定的基础上,归纳研究区岩石学特征。以岩性组合、测井相应特征及古生物特征为主要依据,厘清地层界线,将飞仙关组内部划分为五个旋回。确立研究区为孤立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将研究区划分为台地边缘亚相和开阔台地亚相。在岩芯物性数据基础上,结合实际生产效果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储集岩性为溶孔状鲕粒白云岩、残余鲕粒白云岩、亮晶鲕粒云质灰岩。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粒内溶孔、白云石晶间孔、晶间溶孔和石膏结核溶孔。物性特征总体属于特低孔、低渗透。研究区储层发育主要受到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的双重控制。沉积作用控制储层分布的分布范围和储层的最终展布。台地边缘发育的台地边缘滩及开阔台地发育的点滩为研究区优势沉积相带。成岩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按照对储层的影响将研究区成岩作用分为建设性成岩作用和破坏性成岩作用。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及胶结作用属于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及白云石化作用属于建设性成岩作用。根据岩石学特征认为研究区溶蚀作用存在两期,即同生期溶蚀作用和埋藏期溶蚀作用。根据岩石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研究区白云石化模式分为三类:近地表白云石化模式、埋藏白云石化模式和构造热液白云石化模式。将研究区储层分为Ⅰ、Ⅱ、Ⅲ三类。研究区储层以Ⅱ类、Ⅲ类储层为主。纵向上,储层在飞仙关组Ⅰ、Ⅱ、Ⅲ旋回均有分布,台缘带储层主要发育在Ⅱ旋回,开阔台地带储层主要发育在Ⅰ旋回。平面上,旋回Ⅰ储层主要分布在杨家坪、黄金场、东升、五龙、坡西、黄龙场、罗家寨、滚子坪一带,另外在开阔台地的金珠坪、紫水坝也有少量分布。旋回Ⅱ储层主要分布在黄金场、七里北、滚子坪、杨家坪、罗家寨一带,呈“L”状。旋回Ⅲ储层主要分布在正坝南、黄龙场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