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梦”作为美国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多数美国人所推崇。它使人们相信:在美国这块土地上,机会均等,只要努力奋斗,就会获得成功。“美国梦”的具体内容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而有所不同:最初,它是清教移民对自由信仰,自由创造的渴望和梦想;在西部拓荒的过程中,它演化为对幸福与成功的追求;南北战争后,美国工业化、商业化、都市化进程加快,资本主义日益繁荣发达,它具体化为对事业、爱情、财富的追求;一战后,传统的价值观念被抛弃,及时行乐、追求享受成了很多青年的生活方式,它已经腐化为对万能金钱与上层社会地位的崇拜与梦寐以求。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主要描写“爵士时代”的社会生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大开时代之风,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同时,它们又经常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对重温旧梦的希冀。因此,表现“美国梦”这一传统主题就成为他处理题材的最佳角度。他描写美国梦,侧重于表现梦幻对个性的影响,表现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脱节,表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古老关系被破坏之后所带来的后果,即现代美国人理想之梦幻灭后的失落情绪。这种情绪在他的三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中的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人间天堂》是菲茨杰拉德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美国青年阿莫瑞·布莱恩寻梦——逝梦——伤梦的心路历程,这实际上也是美国战后一代青年人精神发展的历程。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青年时期在普林<WP=36>斯顿大学生活的经历。作者与他并不存在思想上的差距,他们的立足点是相同的,他们做的梦也相同,那就是爬到社会的顶层。表面看来,阿莫瑞的命运与作者的早期成功大不相同,但菲茨杰拉德凭借着艺术家的敏感,预感到由于自己的根底不深,美好的梦想缺乏坚实的现实基础,最后的结局未必会与初衷相一致。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这种忧虑变成了现实。这部小说不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作者最优秀的作品,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它以精妙的构思、细腻的笔触、完美的形式、丰富的象征手法描写了出身贫寒的盖茨比痴心不改地追求因“贫富差距”而未能“终成眷属”的情人,却以失败身亡而告终的故事,揭示了“美国梦”必定破灭的规律,再现了“爵士时代”残酷无情的社会现实。菲茨杰拉德通过这样安排小说的结局,指明了美国梦的非现实性。所谓人人都有均等机会,人人都有成功希望的说法,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谎言。因此,这部小说的字里行间隐藏着一股哀伤的细流,流露出作者梦而不得的无奈与伤感。《夜色温柔》描写一个本来才高志大的青年人的故事。他为了追求纯美的爱情而放弃了事业,但他的爱情梦想最终却归于幻灭。这部小说虽然在艺术上比不上《了不起的盖茨比》,缺乏某些力度和光彩,但是在表达作者这一时期的精神状态以及揭露和谴责上流社会的腐朽与堕落方面仍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造成迪克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还在于他对上流社会充满了幻想,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这部小说除了反映个人的理想之梦、“乌托邦”式的爱情梦以及事业之梦的幻灭外,还从大处反映了整个“美国梦”的虚幻。如果<WP=37>说在《人间天堂》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我们还能看到作者对爵士时代歌舞升平的花花世界与纸醉金迷的生活的几分欣赏和迷恋,那么,在《夜色温柔》中,菲茨杰拉德已经透过那炫目的表象,看到了它背后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