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致力研究明代中晚期词的风貌。中晚明词在明词发展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接元末明初词的余势,下开明末清初词创作的繁盛。本文以明中晚时期为切入点,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讨论与词创作相关的各个方面,包括中晚明词的文化背景、中晚明词发展的文化进程、词之题材取向与审美观念、词体角色功能与传播方式、词体之新变这五大内容。绪论部分首先对明词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并分析研究盲点。其次对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构想等作了阐述。第一至第五章为正文部分:第一章是中晚明词文化背景分析。本章主要从中晚明的文化探寻此期词人的文化性格、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迁,正是这种变迁导致了中晚明词具有不同的意蕴,并且体现出了张扬人性、关注个体价值的文化内涵。第二章论述中晚明词发展的文化进程。本章主要从纵向梳理中晚明词发展演进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根据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特色将其分为四个阶段:1.成化、弘治为词的初兴期。时间是成化元年(1465年)至弘治(1505年)。随着政治环境恶化,此时士人已失去了永乐、仁宣之际,雍和闲雅,矜持从容的气度。大臣们在词中表达对平静生活的渴望,抒写对适意生活的追求,描绘山水与绘画之美,渐渐摆脱了歌功颂德、雍容平和的台阁词风。以沈周等人为代表的江南词人过着闲雅潇洒的隐逸生活。他们的词灵动多彩、充满个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理学体的枯淡无味与打油体的浅俗俳谐。马洪作为明代的专业词手,他的出现显示出明人创作词的自觉性。其秾艳的词风也正是明中期词的特色之一。2.正德至嘉靖时期是词的复兴期。此期词家辈出,佳作层现,风格多样。词呈现出教化之用与主情之说相交织的特征。以夏言为代表的京官群体,追摹苏轼、辛弃疾等宋词名家,以酬唱赠答的形式掀起了创作词的高潮,并给词坛注入刚健豪放之风。陈铎的《草堂余意》,代表了这一时期宋代词选《草堂诗余》对明代词风的影响。正德时期的刘瑾专权与嘉靖时期的“议大礼”案,造成了士人政治理想的破灭与愤激悲凉的心态。以陈霆、杨慎等人为代表的迁谪词家,在词中熔铸人世坎坷的体验,彰显了性情与才气。以文征明、祝允明、唐寅为代表的吴门词家,展示出明代中期张扬个性、雅俗交融的文化特性。张綖诸人瓣香北宋词,其词颇有婉雅之美。3.隆庆万历,词之嬗变期。这一时期,因词之曲化、俗化而被视为词之衰颓期。然而,这却是词史中颇有特色的发展阶段。词谱兴盛为创作词提供了方便。词人、词集的刊刻数量都呈现出继盛的局面。词之曲化与俗文化兴盛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花间》词风的盛行与尚情的时代风气密切相关。王世贞词带上朴素﹑清新的民歌色彩,是词家学习民间文学结晶。高濂、周履靖、夏树芳、陈继儒、施绍莘等山人词家的创作,与晚明小品文一脉相承,显示出闲适、自乐的艺术精神。4.天启、泰昌、崇祯这一时段为词之复振期。此期既是明词的收束,又是清词的开端,呈现出“老树著新花”的复兴局面。这一时期的词人具有较为复杂的文化性格。一方面,晚明人歌酒寻欢,闲逸自乐的生活方式仍然呈现在他们词中;另一方面,晚明国事危亡,浓郁的悲剧色彩,悲凉的末路情怀,写实写史的宏大叙事,为词坛带来特殊的审美价值,也开启词坛新局面。此期词人取径多样,众体兼备,多元化的词学格局与词体风貌,拉开清词中兴的序幕。王屋、易震吉诸人,追慕辛词,呈现出清刚、高旷的风味。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词人,以古为新,瓣香南唐,北宋。他们具有尚情、尚真的“感性写实”倾向,以隐喻、托喻的方式表现家国之思,对明末清初的词风转变起了重要的影响。徐士俊、卓人月二人编辑《古今词统》婉约与豪放并重。既以情论词,认同婉丽流畅之美;又尚刚健词风,赞赏慷慨豪放之气,扭转了词风单一的局面。第三章主要探讨中晚明词题材取向的新变与时代审美观念的关系。中晚明词的题材与时人的文化性格、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本章选取了咏花、山水、艳情、咏怀叙志四种有特色、有代表性的题材,论述中晚明词私人化、感性化、世俗化、艳情化、个性化的特征。第四章主要论述中晚明词体角色功能与传播方式之新变。本章从中晚明词的角色功能与传播方式论述其特点。中晚明词具有较为明显的交际、鉴赏、评论等非文学功能,伴随着这些功能的改变,词的传播方式也发生变化。就词体功能而言,一方面,承载这些功能的词,或带有程式化、庸俗化的特点,或处于附庸的艺术地位,词的文学色彩被淡化了,削弱了词的美感与抒情性。另一方面,这些功能又反映出词在中晚明人文化生活、日常交际的文化意义。就传播方式而言,一方面,书画、扇面、通俗小说成为新的传播途径,扩大了词的接受范围;另一方面,非传统的传播方式又反过来影响词的艺术特性。第五章探讨中晚明词体的新变。本章所论的词体包含词的体制与风格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第二节论述词的体制之变,即探讨构成词的诸要素的结构方式和词的艺术表现形式之变化。中晚明是词之体制的演进期。一方面,中晚明词体现了词“由乐而文”,走向案头化的过程。文字谱的出现使词成为一种只供阅读的单纯的文本形式。另一方面,词的体制与音乐特性密切相关,词乐衰亡意味着与音乐相关的词体性质发生改变。这一过程中,词与曲、诗、文、小说诸多文学样式的互动互渗,给词体带来了异质因素。这种异质因素具有两面性:其负面性在于破坏了词体原有的美感特征,甚至是体式上的特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词体的模糊不清。其积极作用在于破坏的同时也是一种重建,拓展了词体容量与美学内涵。第三、四节论述词的风格特征,阐述中晚明词对前代词风的继承与发展。中晚明时期,文学复古思潮也影响了词的风貌。中晚明词的复古风气,实际上体现出中晚明人对词之风格的理解,词风的好尚,也隐含着对某种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