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射频识别标签的低功耗存储器电路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dification)是一种使用射频信号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与识别的技术。而作为信息的存储载体,嵌入式非挥发存储器(Embedded Non-Volatile Memory)是RFID标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RFID技术的普及与深入,物联网、航空业等新兴应用领域对标签中的非挥发性存储器提出了大容量、低功耗、低成本的综合要求。本论文根据这些应用需求,对适用于射频标签的嵌入式非挥发性存储器设计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选择阻变存储器(RRAM)与电可擦写只读存储器(EEPROM)进行了芯片实现。本文首先系统的分析了超高频无源标签系统对存储器电路的性能要求,给出了适用于UHF RFID标签的非挥发性存储器所应具备的基本性能指标。随后本文详细地分析了RRAM与EEPROM的存储机制、单元结构以及应用特点,并与其他嵌入式非挥发性存储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比较,系统的分析了RRAM与EEPROM在目前应用背景下各自的优劣势,并针对现存的设计难点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RRAM存储器方面,本文设计并提出了适用于2T2R(双控制管-双阻性存储单元)存储结构的差分灵敏放大器与带尖峰电流消除功能的稳压环路,在实现低功耗读出的同时消除了电荷泵的启动大电流。同时本文对存储阵列、位线通路、电荷泵、写反馈控制电路等关键模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在SMIC 0.13μm标准工艺上设计和实现了世界第一款带64-Kbit RRAM存储器的无源超高频标签,测试结果显示存储器芯片在640 Kb/s数据率下的读功耗为2.2μA,在5 KB/s的写数据率下的写功耗为18.5μA,存储器电路总面积为0.39mm2。EEPROM存储器方面,本文针对大容量EEPROM,设计改进了EEPROM读出电路,在SMIC 0.18μm EEPROM工艺下实现了低电压、低功耗的读出功能。测试显示,改进的读出电路能够在0.7V以下工作,且最低功耗小于21μA。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水稻幼嫩的子房为外植体,通过愈伤组织成功诱导了水稻离体雌蕊和稃片的产生。首先以水稻幼嫩的子房、内稃、外稃以及开花后8天的幼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结果表明外稃和内稃不能诱导产生愈伤组织,而子房和开花后8天的幼胚可以较高频率地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实验中只诱导出了离体雌蕊和稃片状结构,并没有观察到雄蕊和浆片等花器官的再生,且离体雌蕊的分化频率由外植体的年龄、愈伤组织培养基的激素浓度和分化培养基的
智能功率集成电路(SPIC)实现将功率驱动器件与信号控制集于一体的目的。随着BCD工艺的不断进步,智能功率集成电路获得长足发展。作为SPIC典型应用之一的三相马达驱动,高效可靠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研究所用矮秆突变体来自于本实验室在组织培养过程中获得的粳稻品种中花11号的转基因株系。矮秆表型在T_1代才出现,T_1代的表型分离,表明矮秆表型可能源于单隐性突变.矮化植株的表型与矮秆突变体dwarf-1相似:茎短而壮;叶片颜色深绿、宽而短,不卷曲或扭曲,而且叶尖有发枯的现象。我们将这个基因暂命名为d62(t)。为了克隆d62(t),我们利用正常表型的杂合株系(在这个位点上是D/d基因型)与籼稻
对西藏拉孜县锡钦乡堆肥及温泉、西藏当雄温泉、西藏八宿吉达温泉及西藏尼木卡如林温泉等地采集到的数十份土样进行细菌分离,筛选到381株能在55℃条件下生长的菌株,点种于酪蛋白底物平板上进行初筛,从中筛选出37株能产高温碱性蛋白酶的菌株,在50℃下进行摇瓶复筛。最后得到一株传代性质稳定、耐盐碱、高酶活的菌株SD-142。经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 芽孢杆菌SD-142革兰氏
本课题提出了一个新型的适用于大台阶测量的大量程高分辨率低相干光纤在线绝对位移测量系统。测量系统利用光纤光栅作内置反射镜集成了两个光路几乎重合的光纤迈克尔逊干涉仪,其中一个光纤迈克尔逊干涉仪利用自动反馈补偿环消除环境干扰对测量系统的影响,使系统适用于在线测量。另一个光纤迈克逊干涉仪完成测量工作。探测器接收到包含被测量信息的高相干度干涉信号和低相干度干涉信号,经光电转换和采集卡A/D转换后送入计算机解
目标跟踪技术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研究分支,在军事和民用两方面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粒子滤波(PF)作为一种随机性算法,常用于解决目标跟踪问题,它的本质是随机产生一定
温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许多领域都涉及到温度的测量和温度传感器。由于MEMS传感器相较传统的传感器有体积小、功耗
本实验运用组织转化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人工草地上不同刈割起始时间、留茬高度及刈割频率对羊草叶片和植株的再生动态、植被特征、草地生产力及羊草不同器官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含量变化的影响,由此解释植物对环境干扰(人工利用)的适应机制,为草地合理利用,制定合理的刈割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刈割起始时间处理,刈割后第1周至第4周叶片伸长率和发生率差异均显著(P<0.05),但叶片萎蔫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