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健康中国”这一理念,指出保险业中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号召“保险姓保”,使保险最终回到保障风险这一基本职能上。因此,商业健康保险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虽然目前仍规模较小,但是增速极快,近几年的平均增速可达到40%。同时,目前健康险市场产品较少,同质化严重,所以许多保险公司不仅仅是局限于推广单一的“健康险”,而是将健康险与其他健康产业联系起来,开发更多新业务价值率较高的险种,因此,健康险发展潜力巨大。另外,随着进入了“新常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日渐完善,特别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养老金并轨改革、医疗改革,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为重点,促使医疗保险实现全民覆盖、养老保险实现劳动力人口全覆盖等,这极大地刺激了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抑制经济过热也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提升了社会上闲置资金的利用率,而且提高了再分配效率。一般地,我们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制度四个方面,与健康险这类因健康原因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金的保险产品具有一定的重合,因此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替代作用。但是社会保障基金支出也会加大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人们的保险购买能力,因此具有一定意义上的互补作用,同时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对健康险需求存在的替代和互补作用的力量各不相同,若要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将我国目前由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产生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多个文献,基于更加符合现实的非线性假设,认为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对于健康险的需求存在着非线性的影响,在此框架下收集我国三十个省市(港、澳、台及西藏地区除外)2008-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设置经济水平、收入水平、老龄化水平、受教育水平、城镇化水平为五大门限变量,并通过构建面板平滑转移回归模型,进行五次基础回归,分别研究各门限变量之下社会保障及就业支出对人均健康险保费收入产生的非线性门限效应,在得出整体的研究结果之后,考虑到我国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进行了区域差异化分析,研究在各门限变量之下,社会保障水平在各区域内对于健康险需求所产生的影响,并对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对比。实证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与健康险的需求的确存在非线性门限效应关系,同时在上述五大门限变量之下,在低体制与高体制区间之内,社会保障及就业支出对人均健康险保费收入存在“替代”或“互补”效应。在整体的研究当中,以经济水平、收入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作为门限变量时,在其低体制区间,社会保障水平对健康险需求的“替代”效应强于“互补”效应;而在高体制区间,在五大门限变量之下,社会保障水平对健康险需求的“互补”效应均强于二者之间存在的“替代”效应。而后进行的区域差异分析,结果与整体研究的实证分析较为一致。同样在五大门限变量的高体制之下,三个区域的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提高均对健康险的发展具有正向激励作用,但各门限变量之下,三个区域的促进程度不同,在以经济水平、老龄化水平、受教育水平作为门限变量时,中部地区社会保障及就业支出对健康险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在收入水平作为门限变量时,西部地区的估计值最大且最为显著;而在城镇化水平的门限变量之下,东部地区的社会保障及就业支出的增加对于健康险的需求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个:一是着重分析社会保障程度对商业健康险需求的影响,弥补了商业健康险领域有关社会保障研究的空白;二是基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运用面板平滑转移回归模型,分析社会保障与健康险需求存在的门限效应;三是基于非线性假设,研究社会保障发展对商业健康险需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