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的博物馆文物翻译研究——以宁波地区博物馆内的文物翻译为例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物作为文化遗传的载体涵盖了各种特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元素。目前,国内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内所展示的文物藏品大都配有相应的英文介绍,以方便前来参观的外国游客。文物翻译是外国游客欣赏和理解中国文物文化的桥梁,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宁波地区五家综合性博物馆内的文物翻译为研究对象,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尝试探讨文物模因的特点、模因复制和传播及其有效的文物翻译方法。  从模因论的角度,翻译可视为是译者通过语言进行的模因复制和传播过程,具体表现为译者因解码原作品而受到感染,然后使用另一种语言对所得信息进行重新编码,使源语模因得到复制和传播。文物翻译是译者对文物模因的解码和重新编码,以译者这个宿主成功地把文物模因传递给游客这个新宿主为传播完成的象征。  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讨论了文物翻译作为成功的文物模因传播手段在复制忠实性、多产性和长寿性三方面的体现,分析了文物模因在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复制阶段的具体特征,并根据复制方式的不同将文物模因分成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两大类。基于对文物模因及其复制方式特点的剖析,本文又深入探讨了文物翻译的策略。作者将模因复制互主体选择标准中的一致性、表达性和明晰性作为文物翻译的标准与规范,进而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文物翻译方法,如直译、音译加注释、增译、减译、篇章重置等。这些方法有助于译好文物文本,帮助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物文化。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庞德《诗章》中主题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论证了庞德的诗歌在基于中国文化上所建立的生态思想是贯穿全诗的核心主题。 这篇文章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探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