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大国制海权争夺研究——兼析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启鉴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h15811353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制海权的争夺、获取和行使始终是大国走向海洋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决定大国命运兴衰的关键。拥有制海权首先意味着获得海上作战行动的自由权和掌握海上军事斗争的战略主动权;其次,能够有效维护国家海上安全、促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和体现作为海洋强国国家的国际地位等。纵观海权强国的崛起和地位的确立,无不与其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在制海权争夺中采取了有效的政治、军事战略和正确的作战战术有关。  本文的中心问题就是探讨亚太大国制海权争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启示意义。通过近代以来的美日、美苏、美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制海权争夺,试图对以下三大问题进行论述:(1)大国制海权争夺贯穿并塑造了亚太的近现代史;(2)中国在大国制海权争夺中的地位、角色和作用历经重要演变;(3)中美制海权争夺要求中国推进现代制海权建设。这三大问题贯穿本文的始终,也是本文展开论述的主体部分。  本文通过制海权理论的相关研究,构建起一套制海权与大国互动的分析框架,认为在地缘政治背景下,海权、海战、政治属性和海军战略的互动决定着制海权的发展态势、性质和方向,并将近代以来的大国制海权发展模式分为海权国家、陆权国家和海陆国家间关系三种,这些模式对于不同国家的安全战略、海军战略和制海权争夺方式等有着不同的影响。在制海权争夺过程中,美日、美苏、美中是不同时期的主要行为体,他们的互动塑造了亚太政治力量格局与安全秩序。  中国在这些制海权争夺战中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再从边缘逐步进入中心的过程。大国制海权争夺的历史给予中国制海权建设有着惨痛的教训,也有着宅贵的经验启示。中美制海权争夺将呈现长期化的态势,既有滑向美日冲突的可能,也有陷入美苏对抗的可能,这两种情况都不符合中国的国家战略需求和海洋权益维护。中美必须探寻良性竞合的可能,为大国制海权争夺寻找第三条道路。  此外,历史与现实告诫我们,中国必须建设现代制海权来引导、塑造地区海洋安全态势。现代制海权是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也是古老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必经阶段。现代制海权要拓展军事、经济、政治、法律、外交和文化等多种因素,为大国安全竞争、利益协调建立竞合共生关系提供可能。现代制海权在重视对海区有效管辖方面,更为突出对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制度、技术和观念等有效治理能力,这也会成为新时期大国制海权争夺的主要特征。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犯罪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犯罪数量巨增,犯罪种类明显增多,犯罪主体多元化和群体化,犯罪方式暴力化、智能化,犯罪手段专业化、技巧化.作为刑罚执行机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尤其是随着近几年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高校正逐步成为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在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参与市场竞争中,教育腐败现象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为人门所关注和担忧。笔者提出这个研究课题也旨在抛砖引玉,引起人们对教育法治的关注,尤其要重视高校腐败在社会转型期的高发率现象。为此,本文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方法,首先,指出了研究高校腐败需澄清的
贸易政策评审机制产生于1989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乌拉圭回合中期评审会议上。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贸易政策评审机制的法律文本也随之变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
哈耶克对自由市场理论的捍卫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集权与计划经济使人类通往奴役,是一种灾难,任何违反自发秩序的人类行动都是不道德的;另一方面,自发秩序其实是一种偶发
私营经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初步研究了社会主义初级阶
隧道作为狭长型密闭工程建筑,在其全生命周期都需要进行安全检测.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的海量点云数据可更好地反映隧道的整体信息.但因扫描设站距离不同以及遮挡等情况,
行政主体理论是行政法学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的组成部分,然而中国行政主体概念的提出并无深厚的理论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解决行政诉讼中被告确认这一问题.近年
该文通过博弈理论系统分析了当事人诉讼费用负担机制的发生原理.研究表明,国家可以通过对当事人诉讼费用的调整来引导社会个体的诉讼与和解利用决策,使之向有利于国家利益的
从保障和促进我国计算机软件产业健康发展的要求出发,本文对目前我国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当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完善现有电子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和增加专利保护
目前,国际上金融创新通常主要指金融创新产品与金融创新服务。依据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法律规则,金融创新产品和金融创新服务作为智力活动的成果,可以依法享有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