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京剧市场是京剧现代生产体制——“市场制”——的典型。这一典型意义在1930年前后最为突出。从外围来看,华洋杂处的市场大环境决定了上海京剧市场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上海京剧市场环境因此既宽松也严苛,京剧生产既先进也保守。从内核来看,雇佣制的劳资关系决定了现代京剧的生产在根本上是一种资本逐利行为。与资本逐利行为相配套,形成了上海伶界联合会、名角制、连台本戏等一系列机构、制度与艺术形式。新的艺术生产体制为京剧生产带来繁荣,也为京剧艺术带来隐忧。“拉铁门”是上海京剧市场的行话,这一术语暗示了现代京剧生产体制的这种内在矛盾。本文由绪论、正文五章、结论和附录共八部分组成。绪论解决三个问题:一,为何研究京剧市场?相较于演员中心论的京剧研究主流,更应该追问的且更具决定意义的是京剧市场中的生产机制。二,为何研究1930年的上海京剧市场?1930年前后的上海京剧市场经历了急剧转变。这一转变,提供了剖析京剧生产机制的良好样本。三,如何研究上海京剧市场?以彼时新出现之专业戏曲报刊为主,以传统新闻大报为辅,从梳理上海京剧市场十大京剧舞台的年表开始进行研究。第一章总结了上海京剧市场的基本经营模式。组建戏院的三个基本要素是舞台、资金和人手。戏院演出的三种常见形式是名角演出、新戏演出和班底演出。案目制度维系着戏票的销售,同时又加剧了消费的分层。戏院营业由于昼夜、季节的变化受到影响。戏院的一般票价尽管随物价涨落而涨落,但总体上变化不大,甚至有降低趋势。了解上海京剧市场的基本经营模式,是深入研究的前提。第二章分析了上海京剧市场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环境。以戏院经营中的劳资矛盾为核心,劳方内部(演员之间),资方内部(房主与台主之间、股东之间)都有相应的矛盾产生。这些矛盾是整个京剧生产体制的内核,从根本上影响着京剧生产的质量与形态。上海伶界联合会作为调节劳资关系的行业组织,逐渐沦为资方的代言人。京剧市场大环境由于华洋格局而较为复杂。租界的市场环境及相应法规成熟较早,而华界为拉动经济,尽管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但政局动荡毁坏了市场的稳定性。公共租界聚集着上海京剧市场的主要舞台。第三章分析了上海京剧市场中各舞台的竞争策略及后果。“名角制”的策略具有轰动效应,能为戏院股东带来极大收益,但也不断提升经营成本,提高票价,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成为强势戏院的独家策略,中下层的观众因此被拒之门外;“连台本戏”的策略具有长期经营的优势,然而某部作品一旦卖座,会引来竞争者的模仿。这一过程的受益者是热衷模仿的小戏院,受害者是创编新戏的大戏院。上海伶界联合会为此制定了新戏专利权的制度。这一制度的本质是调节资方群体的利益分配。演员群体的贫富分化加剧,消费群体的分化也随之形成。第四章和第五章共同关注上海京剧市场由竞争趋向垄断的过程。第四章从上海青帮势力如何介入京剧市场入手,分析了被青帮势力操控的几大舞台(共舞台、大舞台和天蟾舞台等)通过雄厚的资本和非正常手段蚕食其他竞争者的过程。这些手段有:公益演出以维持良好的社会形象,名角阵容以博取最大的利润,多样的服务以吸引最多的观众,必要时采取恐吓、暗杀等非法手段以维持自身的垄断地位。青帮势力的垄断行为是京剧市场中资本逐利的必然趋势。第五章则分析了上海京剧市场中华洋两界共四家舞台(租界:丹桂第一台、大新舞台,华界:新舞台、更新舞台)在竞争中失利的原因。这些原因有:复杂的租赁关系导致纠纷不断,戏院股东的利益纠纷导致经营的短视,薄弱的资本难以在市场中打开局面,动荡的市场环境致使戏院无法稳定经营。结论部分在正文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一般规律,借助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的概念宏观分析了“市场制”下的京剧艺术生产及其特点,揭示了京剧“市场制”的内在矛盾。附录是本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由三种资料汇编构成。第一种是上海京剧市场中最为重要的十家舞台的年表,是本研究得以展开的基础工作。第二种是上海京剧市场中针对京剧舞台的政策法规及其修订办法汇编。法规本身以及修订办法的不断变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三种是上海京剧市场的行话与暗语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