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作为产品和生产力,资源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存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城乡一体化得以实现的基本载体,其尺度效应对现代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引导、限制及生产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演进及现实矛盾的更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发展策略、空间组织等始终处于不断的更迭演替之中。只有更加深入地解读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组织体系、生长演变规律,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城乡社会空间结构的适应性转型,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健康有序发展。论文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尺度和相应的规划策略为研究核心,深入剖析了城乡一体化空间的形成、生长及拓展过程,阐释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尺度体系,并对关中地区空间整合的优化重构和规划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索,以便为关中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及规划编制提出积极有益的指导。首先,论文对当前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结合既有研究成果,指出对城乡空间进行有效地整合可以为城乡社会经济全局一体化提供物质载体支撑及空间生产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其次,论文指出城乡一体化空间具有圈层性及距离衰减性、完整性及单元性、延伸性及生长性等特征,并基于城乡发展主体实力的变化、空间关联和空间分割,空间的限制、引导及生产作用,深入阐释了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空间单元、联系空间建设、层级结构层次、多元空间组合、空间生长转换、空间尺度提取规则等空间尺度的系统化规划思想。第三,论文针对关中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本底条件与空间尺度行了分析总结,得出乡村发展主体地位滞后,城乡关联互动作用较弱,基本空间单元能效不足,联系空间体系不健全、空间层级结构断裂、规划编制层次不清晰等是关中地区城乡一体化空间建设的极大制约因素,造成了关中地区城乡发展效率的不足。未来关中地区要以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协调、乡村发展主体的强力培育、城乡产业的深度融合、城乡公共服务的基本均等、城乡文化价值的传承兑现、城乡实体空间的效能化组合、城乡功能结构体系的关联互补、城乡要素流的通畅流动为重点,促进关中地区有利于分类指导的城乡一体化的亚区域区划、完善的城乡增长中心体系、便捷的城乡要素流通道、高效空间组织模式的形成,从而为关中地区未来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论文架设了关中地区城乡一体化空间公正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关中地区城乡一体化空间公正性评价的基础上,得出关中地区各地生产能动性差异较大,致使关中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公正性表现出以西咸及宝鸡为中心的较强的极化现象。第五,论文利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尺度思想体系及方法论提出了关中地区城乡一体化空间优化的具体思路及空间重构的初步构想,即:鉴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利益机制及实现利益机制,关中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以城乡等值为核,以产业互动为本,以制度推进为体,以市场融合为器,以要素流动为轴,以集聚扩散为象,以空间网络为纲,从城乡经济社会制度公正化制定、跨越式提升区域发展现代性、选择性集聚与普遍性扩散、推进型主导产业梯度选择、农业全程产业化发展、城乡市场经济体系培育、城乡要素流动优化、城乡网络通道强化等8个方面促进关中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演进;在空间组织上将关中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划分为4大的综合分区及4个类型化区域,11个空间群落及若干层级化增长极(生长中心)等多项关中地区城乡一体化空间整合重构的系列思路。最后,基于前文对空间尺度的思想架构和关中地区空间重构的思路设定,从有的放矢的规划思维转变、基于精明增长的空间管制、资源要素配置的优化设计、基于产业融通的产业体系组织,基于成本节约物流体系建设、规划实施保障等6个方面给出了未来关中地区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的完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