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物联网技术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室与临床的实验研究,了解物联网技术在临床护理应用中凸显出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在应用中产生的新问题。为进一步实现物联网技术与护理信息管理系统(NIS)的无缝对接和提高其在NIS应用中的深度与广度提供了实践与理论基础。从护理实践活动量化的方式、实时监控、科学管理、智能决策的角度,为实现提高护理服务品质、减少差错、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临床科研水平,保障高效、优质、科学、精准、规范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方法本次实验采用的设备是由希盟(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实时智能健康监护系统(以下简称CIM)。通过实验室自身平行对照研究,评价新技术与传统技术两种不同的临床测量方法,在T、P、R、SPO2上是否具有一致性,同时也深入研究物联网技术对其它监测指标(跌倒指数、睡眠指数等19项)在临床护理应用中的价值与优势,分析其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物联网在护理领域的规划与建设。采取便利取样法与自愿的原则,筛选某三甲中医院在院实习护生61名及心脑血管科住院病人30名。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相关回归、配对t检验、Bland-Altman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临床实际,对两种测量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价,研究两种不同的临床测量方法是否可以完全替代,以及验证新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与实用性,并提出新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结果实验室结果:两种测量方法所获得数据样本,在R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16>0.05),但T、P、SPO2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相关回归分析,计算出两组T、P对照数据,存在线性关系,具有一致性偏倚,并成立回归方程,说明其紧密程度高,CIM可以通过定标检测后再行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模型校对和调整,即可转换一致。SPO2通过Bland-Altman法,计算出两组数据的差值95%以上位于96.7%~99.8%的界限内,结合临床评价,得出结论:两种不同测量方法完全可以替代。临床实验结果:CIM智能健康监护系统(简称CIM)从仪器佩戴到终端显示数据仅需要4±1分钟。并且接收器(患者携带的智能手机)与网络后台是同步显示实时数据。在护士工作站或者Internet相关路径下通过授权的账号密码显示出的整个动态数据包括T、P、R、SPO2、环境温度,血液循环指数,血容量指数,缺氧程度指数,心率不齐指数,心肺指数,睡眠质量,呼吸暂停类型,呼吸暂停程序,呼吸频率,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跌倒探测指数,脉动压高值,脉动压低值,全面健康状态等19项生理参数,包括即将开放的血糖指数和血压指数,表现形式分为文本与图形方式分别显示在电子病历和护理病历中,并高度实现信息共享。结论实验数据表明:不同原理的两种测量方式在临床应用上完全可以替代,且CIM比传统(手工和半自动化)方式在测绘T、P、R上时间效率分别提高了76.20%和72.02%。CIM在数据采集-分析-清洗-存储-服务应用上超越了传统信息技术,实现了智能自动化、标准化数据采集方式,保障了数据的真实性和“信息流”的实时性、满足了资源共享和医疗区域互联互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