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译员从听到源语到做出反应的时距历来被视为口译能力的重要指标,本论文通过对反应时距的本质、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经验的理论化认知等过程的透析,以在阅读和听力领域运用颇为广泛的图式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图式理论在口译及口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在分析源语言理解和目的语的输出过程中,图式理论的作用举足轻重。本文将结合图式理论和口译并探讨如何在反应时间与译文质量之间取得平衡,并为口译课程提出有益的训练模式。论文的介绍篇章阐明研究动机、论文结构框架以及论题的意义。同传和交传译员在参会者众多的会议中肩负着重重压力和责任,如何根据发言人的语速及发言长度调整反应时间反映了口译员的综合水平。论题的意义在于结合图式理论和口译实战,为紧迫感较强的口译员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口译培训课程提供可行的译员训练方案。第一章首先回顾图式理论的起源、定义、分类(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和特征,其次将图示理论引申至口译过程中的存储和信息取用环节,并从理解和记忆角度探讨图式理论在译员当下性表现中的作用。由于口译员需要在速度和准确度之间取得平衡,作者引用了速度-准确度平衡理论,并将其与图示理论结合。在第二章中,作者首先定义口译当下性以及从速度-准确度平衡理论中折射出的当下性意义。在研究口译言语生成的认知图式过程中,作者通过研究艾里斯杨的听觉认知模式得出影响反应时间的三个因素:个体差异、反应时间与优选的矛盾及工作场合对口译产生的影响。其影响包括呈低层次趋势的质量表现、去隐喻和中立化。第一、第二章的论述为第三章做铺垫。第三章研究图式理论如何应用于口译员的当下性。首先引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信息接受及预见模式,以显示背景知识及语言外知识在口译项目中的重要性。其次阐述了三种记忆认知类别: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并在案例和问卷分析中凸显其重要性。第四章的重点在于探讨如何将图式理论运用于口译员当下性的培训过程中。作者在阐述吉尔模式和厦大模式后,提出当下性培养的两大步骤:理解与短时记忆。图式理论在当下性培养中的作用是提升源语理解、目的语输出和信息预见度。以此为基础,作者归纳为三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影子训练、非言语因素的积累和复述锻炼。第五章总结了图式理论在译员当下性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提出译员需要扩大知识面、加强源语言和目的语熟练度,构建对世界各领域的深刻认知,从而在口译时游刃有余地运用图式理论,在适当缩短反应时间的同时提高遣词造句的综合能力。本论文的意义和创新之处在于揭示当下性与口译质量的关系。当下性的提高取决于源语理解、二次输出和以目的语的形式重组。本文将从图式理论的角度诠释理解和二次输出。通过译员脑海形象思维的形成训练,在口译实战中运用自如。同时结合吉尔模式与厦大模式,提出在口译过程中,源语理解和短时记忆能力占据重要地位,并建议口译训练能侧重这两个方面,从而提高译员的职业素养,建立扎实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