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解剖标本观察肘关节尺、桡侧副韧带形态结构特点,桡骨近端的结构特点及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探讨肘关节侧副韧带在维持关节稳定中的作用及桡骨近端安全区问题,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基础支持。方法解剖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尸体肘关节标本20例(40侧),去除肘关节近远端20cm范围内的大部分软组织,注意保留好内外侧副韧带组织、桡神经及旋后肌。观察肘关节尺、桡侧副韧带及环状韧带的形态结构特点。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1mm)测量在肘关节屈曲0°、30°、60°、90°、120°时尺、桡侧副韧带各部长度,并观察韧带的紧张度变化。选取标本中20侧解剖显露较好的标本来观测桡骨头颈部、旋后肌与桡神经深支走行位置的解剖关系,测量肱骨外上髁、桡骨头平面到桡神经深支发出点、旋后肌穿入点、穿出点的距离;桡神经深支旋后肌穿入点、穿出点之间的距离;前臂旋前位桡神经深支与尺骨外侧缘交叉点到桡骨头平面的距离。并对以上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1.肘关节尺侧副韧带起于肱骨内上髁的下方,纤维向下方、后方在矢状面上呈扇形分布,从前向后止于尺骨冠突内侧结节和鹰嘴形成的的半月形切迹的内侧。根据纤维分布可分为前束和后束,前束纤维走行方向与尺骨纵轴方向一致,后部纤维走行方向与尺骨纵轴垂直。根据肘关节尺侧副韧带的形态及分布不同将此组标本分为3种类型。尺侧副韧带前束前、后部和后束在肘关节屈曲0°、30°、60°、90°、120°时的平均长度为:前束前部(21.6±0.81)mm、(22.1±0.62)mm、(22.2±0.83)mm、(21.9±0.84)mm、(20.7±0.75)mm。前束后部(17.8±1.51)mm、(18.0±1.12)mm、(17.9±0.70)mm、(21.3±1.64)mm、(22.3±1.8)mm。后束(15.0±2.36)mm、(15.0±2.24)mm、(16.1±1.67)mm、(18.4±1.65)mm、(20.6±2.34)mm。2.肘关节桡侧副韧带复合体由桡侧副韧带和环状韧带组成。桡侧副韧带的起始于肱骨外上髁下部,其前部的部分纤维汇入环状韧带,后部纤维止于尺骨冠突的外下方。根据肘关节桡侧副韧带的形态及分布不同将此组标本分为3种类型。分别测量桡侧副韧带前束、远端部和后端束在肘关节屈曲0°、30°、60°、90°、120°时的平均长度为:前束(19.09±2.67)mm、(20.34±2.88)mm、(21.66±2.76)mm、(22.77±3.08)mm、(23.82±3.13)mm。后端部(13.55±0.45)mm、(14.23±0.56)mm、(15.24±0.88)mm、(15.11±0.64)mm、(14.61±0.67)mm。远端部(32,61±3.30)mm、(33,72±3.20)mm、(35.07±3.63)mm、(36.05±3.54)mm、(37.03±3.65)mm。3.桡神经深支发出点到肱骨外上髁的平均距离(38.65±2.05)mm,桡神经深支旋后肌穿入点到肱骨外上髁的平均距离(41.53±7.32)mm,桡神经深支旋后肌穿出点到肱骨外上髁的平均距离(73.26±78)mm,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管内的平均长度(40.42±8.52)mm,前臂旋前位时桡神经深支与尺骨外侧缘交点到桡骨头平面的平均距离(43.13±2.2)mm,桡神经深支与尺骨长轴的夹角平均角度(31.5°±1.6°)。桡神经深支发出点到桡骨头平面的平均距离(11.16±3.5)mm,桡神经深支旋后肌穿入点到桡骨头平面的平均距离(13.82±4.1)mm,桡神经深支旋后肌穿出点到桡骨头平面的平均距离(64.52±2.7)mm。4.应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病例6例,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3例,良2例,可1例。结论:1.肘关节尺、桡侧副韧带是维持肘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副韧带不同组成部分在关节运动中对维持肘关节稳定发挥的作用不同。2.桡侧尺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前束在维持肘关节稳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修复或重建桡侧尺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前束是肘关节损伤手术治疗的重点。3.肘关节外侧存在一个手术安全区,在此区域内行桡骨头部手术可最大限度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4.内外侧联合手术入路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有效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