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嗅觉形容词“香”的认知语义研究

来源 :西华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m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法。自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以来,隐喻的研究成为热点,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思考和行为的重要方式,隐喻在人类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没有隐喻,人类将无法思考,人类将无法生存。人类认知世界的顺序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人体是人类认知外界的起点,对人体词的研究有助于更加充分地认识人类的思维模式。人类的五种基本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是人类认知外界的重要手段,因此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现有研究对视觉、味觉和触觉的探讨已经较为深入,然而与嗅觉和听觉有关的研究较少,且大多是对嗅觉名词和动词的讨论,而针对汉语嗅觉形容词的研究较少。因此,仍有较多空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文选择汉语嗅觉形容词“香”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即BCC语料库与“香”有关的文学领域的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香”的语义延伸,从而揭示其背后的思维模式。结果表明,汉语嗅觉形容词“香”的各个语义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隐喻或转喻思维模式相互关联,结论有以下四个:(1)汉语嗅觉形容词“香”包含一个原义和十四个延伸语义,原义“美好的气味”为原型语义,所有的延伸语义均以链状和辐射状两种方式延伸而来。以链状方式延伸的语义有:“后代”“一代一代的传承”“请人帮忙时送礼”“平时的努力”“色情的”和“诱人的”;以辐射状方式延伸的语义有:“与宗教有关的香”“熟睡”“直接与女性有关的”“受欢迎的”“有食欲的”“美味的”“美好的事物”和“奢华的”。(2)以辐射状方式延伸的语义,其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美好的气味”(82.19%)>“与宗教有关的香”(10.03%)>“熟睡”(2.43%)>“直接与女性有关”(1.21%)>“受欢迎的”(0.68%)>“有食欲的”(0.66%)>“美味的”(0.62%)>“美好的事物”(0.33%)>“奢华的”(0.09%)。前四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语义所指能够被闻到或者被身体感知到,而后五个使用频率较低的语义所指,除了“美味的”之外,均不能被闻到或者被身体感知到。以链状方式延伸而来的语义所指,除了“色情的”,其他语义的所指同样无法被闻到或者被身体感知到,在这些语义中,除了“后代”(1.03%)之外,其他语义“一代一代的传承”(0.06%)“请人帮忙时送礼”(0.14%)“平时的努力”(0.07%)“色情的”(0.30%)和“诱人的”(0.16%)的使用频率都较低。因此,与身体接触越直接,感知越具体,则其使用频率越高;与身体接触越不直接,感知越不具体,则其使用频率越低。(3)与物理感知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语义延伸与隐喻和转喻思维模式相关;与物理感知无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语义延伸则只与隐喻思维模式相关。(4)汉语嗅觉形容词“香”的语义延伸过程更依赖于隐喻思维。本研究认为,通过对嗅觉形容词的深入分析,能更好地认知语言的本质,从而更加深入的认识人类的思维。
其他文献
作为20世纪海内外著名的湘籍翻译家,教育家和文学家,钱歌川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对中国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海峡两岸长期隔绝,钱先生的许多堪称经典的作品无
肝细胞癌(HCC)在原发性肝癌中占了将近90%的高比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核酸适配体(AP)是一种全新的识别分子,目前用途很广泛。本课题采取了化学偶联和物理包埋两种合成方法将核酸
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考古学界长期以来对中国及周边国家、地域文化的研究中,往往从中原中心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问题,研究多偏重于北方地区,对
本文通过对话剧《寻找艾薇儿》中主题和风格体裁进行分析,对剧本和角色定位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探索喜剧人物表演的创作方法;与此同时论文借鉴经典话剧作品中喜剧人物创作方
2014年以来,创新社会治理和加强基层建设成为上海社会治理的基本主线。同时,郊区社会是一个城乡关系紧密的人口流入型社会,其发展空间受到紧密型城乡关系的限制,治理主题也在
论文阐释了“塔克—伍德命题”深刻的理论内涵,梳理了围绕命题所引发的有关马克思正义问题的中西方学界的论争,最后提出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尺度、两种理性的辩证统一出发
佛家生命观认为众生平等,应当充分尊重世间万物生存的权利;道家生命观认为生命为第一位,而万物生息应顺应着“道”发展。“佛家和道家生命观均对万物生命从平等的角度思考,同
国家政权与青年群体的关系及对青年问题的处理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维持持久发展不可忽视的重大议题。各国依据本国国情制定各不相同的青年政策以维护国家政治的稳定。但由于政
图的染色问题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因为染色的规则和对象不同,图的染色理论也日益丰富.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研究图的无圈全染色和无圈边染色问题.如果φ是图G的一
19世纪中下叶至20世纪最初十年,是泰国饱受西方列强欺凌、历经磨难的时期,也是泰国直面西方列强、特别是英法两国殖民势力,在危机中改革图强、求新求变的重要阶段。在此大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