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1980年以来南方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事件的8次过程及其相关降水温度观测资料和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利用客观分析方法进行环流分型并分析其关键分型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南方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事件至少有两种大尺度环流分型,具体表现为:1)单阻型:500 hPa阻塞高压位于贝加尔湖地区,东亚大槽位置偏东,高度场上中亚以及我国大部分地区以负异常为主,事件极有可能发生在AO正位相背景下;高层(200hPa)副热带急流位于青藏高原西侧部分异常增强;低层(850 hPa)冷空气经我国东北部向西南方向输送;低层(850 hPa)水汽输送主要为两条,分别为经孟加拉湾的西南低空急流和来自南海的偏南气流;多数个例对流层低层具有逆温结构;2)双阻型:500 hPa阻塞高压位于乌拉尔山地区和鄂霍茨克海地区,东亚大槽比单阻型事件期间的东亚大槽强度更强,位置偏西,极地位势高度场主要处于正异常,事件多半可能发生在AO负位相背景下;高层(200 hPa)副热带急流主要在东亚中纬度区域异常增强,并且急流正异常中心相较于单阻型更偏北;低层(850 hPa)冷空气经贝加尔湖南下影响我国;低层(850 hPa)水汽输送主要为西南低空急流;对流层下层大气没有明显逆温层。此外,通过对事件期间行星尺度罗斯贝波能量频散诊断分析,揭示了行星尺度罗斯贝波能量频散对于事件期间大尺度异常环流的稳定维持以及南支槽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2016年1月21日至25日,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受强寒潮事件。此次大范围强寒潮事件发生较快,持续时间短。从大尺度环流背景角度分析此次事件的特征及成因,并与2008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事件作比较,经过研究发现:1)阻塞高压区域有较强的能量频散,而其上游并未有明显能量输送到阻塞区域,从而使阻塞高压演变快速并崩溃,而2008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雪事件则是由于阻塞区域上游不断有能量输送至阻塞区,使得阻塞高压不断维持,形成稳定的阻塞形势;2)地面西伯利亚高压比2008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事件异常偏强,冷空气也异常偏强,不利于降水的发生;3)中低纬度低槽系统不活跃,使得水汽输送较弱,而2008年中低纬度低槽系统较强且活跃,为2008年事件提供充足的水汽;4)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较于2008年事件期间位置偏东偏南,自南海水汽输送较弱;5)冷空气路径与双阻型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事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