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岩溶发育的不均一性,传统的钻探方法在岩溶调查进行过程中,不仅耗费大量时间与财力,而且由于钻孔数量有限,控制点稀少、信息量小,不易于全面掌握工区岩溶发育情况。为了使岩溶探测工作更加高效、准确、经济、全面,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在实际探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探测效果。目前,岩溶探测主要地球物理方法包括瞬变电磁法(TEM)、可控源音频电磁法(CSAMT)、探地雷达法(GPR)、高密度电阻率法、浅层地震波法(折射、反射)、电磁波CT法、地震波CT法、声波CT法及钻孔电视数字成像法等方法。然而,岩溶属于隐蔽灾害地质体,探测起来特别困难和复杂。探测对象的复杂性,即地形条件复杂、边界条件复杂。岩溶多沿地质构造裂面发育,发育强度与水聚集、补给、循环、排泄条件相关,且不同岩性的岩层岩溶发育强度有明显差别。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不同、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因此如何选择勘察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依据大藤峡水利工程地质概况、现场情况及物性特征,对不同工程部位选取不同的地球物理方法组合。其中船闸和消力池基础现已开挖至基岩且地形起伏小,选用探地雷达法探测两个工区整体岩溶发育情况,电磁波CT法辅助查明重要工程部位岩溶。泄水闸尾水渠、厂房尾水渠及下引航道工区面积大、地形起伏大、施工干扰大,选用对地面地形条件要求低、探测深度大,探测高阻背景中的低阻地质体效果好的瞬变电磁法探测岩溶发育情况,再根据探测获得异常区进行钻探验证。其次分别介绍三种地球物理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工作原理基础上,结合大藤峡水利工程工区建立物理参数模型,进行探地雷达和瞬变电磁正演模拟,并对TEM模拟数据进行反演计算,探讨不同工程部位岩溶探测中地球物理方法选择的可行性。根据野外工作实践,确定三种地球物理方法的数据处理流程和异常判别的标准。并完成工程部位探测数据分析,确定施工区覆盖层厚度、地质构造,重点研究岩溶、土洞发育的规模、走向、类别及易塌陷区范围,为岩溶处理提供依据。最后通过本次工程的大量实地工作,以及对其他水利工程岩溶区勘察经验的归纳及总结,建立对于不同工程地质条件下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选择体系:在水库、坝区、帷幕、地下洞室等工程部位前期勘查过程中,根据地形情况可适当的选用瞬变电磁法、EH4、可控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及高密度电法等探测深部岩溶的发育情况,如工区基岩出露,可选用探地雷达探测浅部岩溶的发育情况。同时可以利用已有钻孔布置电磁波CT法、地震波CT法、声波CT法及钻孔电视数字成像法详细探测岩溶的位置、规模、延伸、充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