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载荷下复合材料层间断裂特性的研究

来源 :西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3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其高的比刚度、比强度以及优良的抗疲劳性能等特性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风能发电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层合板复合材料层间无增强相,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结构极易发生快速的分层扩展。而在冲击载荷下,层间裂纹的传播速度可能高达200–500 m/s,这显然不再是断裂静力学的研究范畴。另一方面,分层损伤严重影响复合材料结构的完整性及降低其剩余强度。虽然,准静态下和动态下裂纹的扩展特性完全不同,但是由于缺少可靠的动态断裂实验方法,目前对冲击载荷下裂纹的动态扩展行为研究还不够深入。且尚没有普适的断裂扩展准则用于预测动态裂纹的运动方程。基于上述的工程设计需求和基础科学问题,本文以碳纤维层合板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动态层间断裂实验,研究了层间裂纹的起始和扩展断裂特性。本文属于断裂动力学的研究范畴。本文通过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T700/MTM28-1进行准静态和动态层间断裂实验,分别研究了层间裂纹的起始断裂韧性的率相关性以及动、静态下裂纹的扩展特性。准静态下,利用静态实验机分别对双悬臂(Double cantilever beam,DCB)、单边缺口弯曲(End-noteched flexure,ENF)以及混合弯曲(Mixed-mode bending,MMB)试样进行加载,利用Irwin-Kies公式研究了I型、II型以及I/II复合型层间断裂韧性。准静态下的最大加载速率为8 mm/s。动态下,利用单轴双向电磁霍普金森杆技术对层间断裂试样进行动态加载,最大加载速率为30 m/s:通过拉伸-拉伸对称加载,在DCB试样中实现了纯I型裂纹的动态起始和扩展;通过对MMB试样进行拉伸-压缩非对称加载,实现了I/II型层间动态断裂,并采用实验-数值混合法确定动态层间断裂的起始和扩展断裂韧性。动态断裂实验除了需要确定动态加载位移之外,还需要确定裂纹的起始时间和裂纹的扩展历史。实验中,采用三种方法确定动态裂纹的起始时间:应变片法、断裂应变计以及高速摄像技术。其中,断裂应变计和高速摄像技术还被用来确定裂纹的扩展历史。通过在有限元ABAQUS/Explicit中的用户单元子程序(VUEL)建立改进的内聚力单元,然后利用该单元模拟了动态试验中的裂纹传播,最后通过动态J-积分和虚拟裂纹扩展等技术确定了动态断裂韧性。通过对改进内聚力单元参数(初始刚度、断裂过程区以及损伤分布函数)进行的合理选择,减小了数值震荡;并采用了三种数值方法(线性拟合法、线性插值法以及Hermite三次插值法)对离散的裂纹点进行插值以获得连续的裂纹扩展。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准静态加载下,由于桥联纤维的作用,其断裂韧性会随着裂纹的扩展而增加,表现出明显的R-曲线特性,但是R-曲线特性随着复合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断裂复合度大于0.5时,R-曲线特性基本消失。此外,试样厚度、裂纹长度等会影响R-曲线的发展(R-曲线并不是一个材料参数)。准静态下,加载速率对于I型、II型以及I/II型裂纹起始断裂韧性没有影响,其断裂复合准则可以用B-K准则进行描述,其中η=3.56。准静态下,I型层间断裂的R-曲线不随加载速率的变化而改变(裂纹速度小于0.06 m/s)。(2)在动态下,层间裂纹的起始断裂韧性表现出明显的正率相关性。这种率相关性归因于其微观断裂机制的改变:对于I型断裂,准静态下层间裂纹以碳纤维与基体之间的脱胶为主,存在少量的基体断裂;而动态下,层间断裂则以基体的断裂为主,纤维与基体之间的脱胶为辅。对于I/II型层间断裂,虽然本文采用的同轴非对称加载能够实现复合型断裂,但是这种试验方法会引入摩擦效应,导致实验结果不可靠。为了得到稳定的动态复合型层间断裂,本文提出了两种非同轴、非对称的加载形式,并利用数值模拟验证了这两种方法的可靠性。(3)利用电磁霍普金森杆的对称加载技术,在DCB试样中得到了纯I型的动态裂纹,裂纹速度的范围为50–250 m/s。在该速度范围内,裂纹速度与层间扩展断裂韧性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裂纹扩展的过程中,除了边界上施加的应力波,裂纹尖端可能由于能量的突然释放而产生应力波。因此,动态裂纹受外载(霍普金森杆中的应力波)以及运动裂纹尖端释放的弯曲波的影响:止裂前裂纹的平均速度有保持不变的趋势;在同一平均速度下,其扩展断裂韧性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虽然裂纹的平均速度基本不变,其瞬时速度则受应力波的反复作用而一直发生变化。对内聚力单元的拉伸-分离(Traction-Separation,TS)曲线分析发现,动态扩展断裂韧性受裂纹速度和加载速率两个方面的影响,而不仅仅是裂纹速度的单值函数。(4)动态止裂韧性不是一个稳定的数值,更不是准静态起始断裂韧性,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裂纹的止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梁试样上弯矩以及挠曲速度分布(即弯曲波的传播)的影响。
其他文献
哪些联盟可以形成以及联盟价值如何在参与者间分配是合作对策研究的基本问题.经典合作对策模型通常假设任意联盟可以形成,仅仅探讨大联盟的价值在各个参与者间的分配.然而,经典合作对策模型无法解决联盟形成受限制的合作对策价值分配问题.本文致力于研究联盟形成受限制的合作对策模型解的结构与性质.一方面,建立与对策特征函数及其解有关的联盟形成受限制的新合作对策模型,提出相应的解,并刻画解的特性.另一方面,基于参与
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和高密度化使得封装互连结构中可能同时存在几种不同尺寸的焊点,不同尺寸焊点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和失效特征,由此带来封装焊点尺寸效应问题。同时随着电子封装中大功率元器件的应用,目前常用的SnAgCu系无铅焊料难以满足其苛刻的高温服役性能,因此亟需寻找对具备良好高温可靠性能的封装材料,烧结纳米银焊料是目前很可能大规模用于大功率元器件的封装材料。本文围绕无铅焊点和烧结纳米银焊点的尺寸效应展
数感其实就是对数字产生的一种直觉感知,涉及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数和量的对应关系,以及对数字含义的理解等。培养数感在估算、心算与判断数值大小及认识局部与整体关系等领域有重要作用。小学是学生形成优良学习品格的重要阶段,教师应结合知识特色与优势,灵活运用多元化、渐进式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期刊
图像去噪方法去噪后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图像的边缘,因此,建立兼顾噪声去除和边缘保护的去噪方法对研究图像处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图像中常见的高斯噪声、椒盐噪声以及它们的混合噪声,通过结合偏微分方程图像去噪方法和多方向加权均值滤波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图像去噪算法。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克服相干增强扩散模型去噪后在平坦区域产生虚假边缘而且不能较好地保护细节特征的缺点,建立了一种图像特征
飞行器复杂外形绕流边界层转捩预测方法是流体力学的热点研究方向,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针对复杂外形(如翼身组合体)绕流边界层的自动、精确且鲁棒的转捩预测方法,能够为自然层流翼型、机翼和全机的减阻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分析工具,为新一代高性能飞行器的减阻设计提供必要手段。本文开展了飞行器复杂外形绕流转捩预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首先基于线性稳定性理论,改进了双eN转捩预测方法。然后基于所发展方
输流管道在现代工业中应用广泛,因流固耦合和工作环境联合作用会产生振动和噪声,所以其振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围绕薄壁输流管道,结合功能梯度材料的相关特性,研究了薄壁输流管道的动力特性和稳定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针对考虑流固耦合的输流直管和输流曲管,分别构造了区间B样条小波直管单元和小波曲管单元。将小波有限元应用于求解各种边界下输流直管和曲管的频率,以及采用Marz
随着航空航天、核电等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工程应用对各种极端载荷下的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陶瓷材料作为传统耐热材料近年来由于高温极端环境的材料需求而重新得到了广泛关注。为解决陶瓷材料与生俱来的脆性,在其中添加高强连续纤维增加其韧性这一思路得到学界认同并历经五十年的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Continuous fiber reinforced ceramic matrix co
块体非晶合金(Bulk Metallic Glasses,BMGs),简称为大块非晶,是由超急冷凝固在内部形成无序结构的固态合金。不同于传统金属,非晶合金常温塑性变形表现为集中在局部的剪切带生成和扩展行为。研究不同状态下剪切带行为对理解大块非晶力学性能和变形机理至关重要。剪切带行为往往受到应变率、温度以及应力状态等多种因素耦合影响,仅通过单一试验方案难以明确应变率和温度敏感性的机理。针对这一难题,
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我国众多城市掀起高污染企业整改和搬迁的热潮,遗留的旧厂址则成为棕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使得我国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快修复城市棕地,促进棕地资源开发再利用,已经成为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的棕地修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立法、信息管理、融资机制,评估等方面尚不成熟,特别是资金短缺已经成为棕地修复进程缓慢的主要障碍之一。选择合理、可行的融
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是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重大航天活动的主动力,其性能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大推力发动机结构复杂、服役环境苛刻与极端,结构动力学问题非常突出,对发动机自身、火箭的工作可靠性与安全性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发动机结构动力学问题一直是运载推进系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已成为解决发动机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学科。因此,论文紧密围绕我国在某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结构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