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蚕桑产业的发源地,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同时,桑蚕产业也是我国传统涉农优势产业,是不少地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脱贫、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桑蚕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2013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作为古丝绸之路代表产品的桑蚕丝绸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机遇。随着桑蚕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也正发生急剧变化,系统研究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与区域比较优势变化的规律性特征,对优化我国桑蚕空间布局、促进桑蚕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为研究对象,集成应用比较优势分析方法、空间重心及空间自相关统计分析方法,揭示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探讨桑蚕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提出我国桑蚕空间格局优化方案。主要进展与结论如下:1.揭示了近年来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演进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定量测算结果显示,我国桑蚕产业重心“自东向西、自北向南”移动,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呈现“东桑西移”态势。桑蚕产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CRn1指数和HHI指数和分别从2003年的0.19和0.131上升至2015年的0.46和0.243;桑园种植面积重心从2003年的东经111.09°E、北纬30.34N°移至2015年的东经109.37°E、北纬28.89°N,分别向西偏移1.72°,向南偏移1.45°;种植重心标准距离值从769.15千米缩短至761.33千米。同时初步阐明了资源、经济、市场、技术和政策五要素对桑蚕产业空间格局变迁的系统影响及其作用机制。2.从综合比较优势和全要素生产率角度,定量评价了近年来我国桑蚕产业空间转移的经济合理性。运用比较优势分析方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揭示我国桑蚕空间格局演变的经济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广西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C)从0.75快速上升为3.28,而传统主产区江苏则从2.05下降至1.17;2006-2015年间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TFP)平均上升了5.28%,东部地区则下降了3.13%。3.构建了桑蚕产业区域优势评价方法体系,初步提出了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优化方案。以生态条件适宜、规模优势、区域比较优势、具备一定产业基础为蚕桑优势区判定标准,从规模优势、效率优势、产业优势角度构建一套3类12项的桑蚕产业区域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组合权重模型的桑蚕区域优势综合评价模型,提出我国桑蚕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案,分别阐述华东优势区、华南优势区、西南优势区和西北优势区的发展方向与策略。4.提出了“发展西部、优化中部、稳定东部”的政策建议。以我国桑蚕产业空间格局持续优化,进而实现整个产业提质增效、长久保持竞争优势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顺应“东桑西移”的规律,稳定及适度扩大我国蚕桑生产规模,在东部加工,中西部为原料产地,通过跨区域产业链整合,实现桑蚕产业的东西部互动发展格局。主要任务是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桑蚕生产效益;鼓励综合开发利用;加强区域专业化发展力度,推进桑蚕生产基地县建设;因势利导,加强西部茧桑蚕产业链建设,实现蚕桑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加大桑蚕产业宏观调控力度,促进桑蚕产业稳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