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铜山铜矿前山南深部矿体探采对比研究》研究项目为依托。在铜山铜矿前山南深部详查、基建勘探及开采阶段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选取矿体形态变化、厚度变化、底板位移、品位变化和储量误差作为铜山铜矿前山南深部矿体探采对比项目开展研究,分析了地质勘探期间对勘探类型划分及勘探手段、勘探方法、勘探网度选择的合理性。运用3Dmine技术手段建立三维矿体模型,总结了钻孔偏斜规律。最终取得的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1)对详查矿体及基建勘探圈定矿体进行了矿体三维建模,了解了矿体在空间的展布情况,为分析详查钻孔偏斜情况提供了基础。(2)基建勘探与详查对比:矿石量和金属量误差均较大,勘探资源储量比详查资源量明显减少,分别达到-52.77%和-53.63%,面积误差也达到-44.57%,但品位误差率仅为1.44%,结合上述高厚度误差率(-88.19%)、低面积重合率(60.12%)、高面积误差率(-44.47%)、高形态歪曲率(46.11%),同时基建勘探发现的16线~17线之间岩体穿插,造成矿体不连续,对勘探资源储量影响巨大,导致金属量误差率为-53.63%,因此认为4#矿体详查时对矿体总体规模控制不全面,对局部控制程度不够。(3)基建勘探与开采对比:面积重合率85.91%,形态歪曲率12.96%,底板位移误差1.274米,本次曲线连接矿体估算的资源储量、混圈估算与勘探估算的资源储量相比较,数值较为接近。因此认为4#矿体勘探时对矿体总体规模控制尚可,对局部控制程度不够。(4)依据主要矿体规模、主要矿体形态及内部结构、矿床构造影响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和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五个主要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来确定勘查类型,-388~-613中段区间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9,勘查类型划归为Ⅱ类。因此详查及勘探阶段,按照规范将勘查类型划分为第Ⅱ勘查类型是合适的,但矿床局部地段矿体厚度较小且形态复杂多变,用主体网度及手段难以准确圈定矿体,应视具体情况调整网度加密控制。(5)地质现象在不同地段表现千变万化,同一矿体在两工程之间的形态也不可能准确描绘。受早期测斜仪器落后,精度不足的影响,测斜数据不准确,加之钻孔偏斜没有实际测量数据进行论证,本次依据现有资料进行矿体面积重合率、形态歪曲率及顶底板位移统计结果推测详查所施工的钻孔存在跑偏跑斜现象。(6)利用采切生产剖面进行三维矿体建模反推了钻孔孔斜数据,总结了3个区间段钻孔的偏斜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