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罗斯(1933-2018)是美国文坛最具有影响力、出色、多产的犹太裔作家之一。罗斯曾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也是该奖项中呼声最高的作家之一。1959年他凭借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再见,哥伦布》震惊文坛,并在接下来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共出版了三十余部佳作。《凡人》是罗斯步入晚年之后创作的代表作品,该小说围绕着每个人都难以逃脱的疾病、衰老与死亡的主题,讲述了主人公凡人终其一生与死亡抗争的经历。大多数国内外学者针对该作品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死亡、生存困境、伦理道德等主题,而对该作品中人物的创伤关注较少。因此,本文主要从创伤理论视角对《凡人》中主要人物的创伤与复原过程进行解读。本文主要借助朱迪思·赫尔曼的创伤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着重研究小说中三位主要人物的创伤事件、创伤症状、创伤事件带来的影响、以及人物创伤复原的过程。本文首先分析了三位人物经历的创伤事件。其次,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过度警觉、记忆侵扰、禁闭畏缩这三个主要类别来剖析人物的创伤症状。然后,本文分析了三位人物各自的创伤事件给他们在精神上带来的影响。最后,探索了三位人物在创伤复原过程中所做的不同尝试。本文发现主人公凡人通过建立身体和环境的安全感、回顾和哀悼创伤事件、建立与外界的联系,完成了创伤复原的三个阶段,并最终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而另外两位人物并没有完成这三个阶段。通过对三位人物的创伤复原过程的探索,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创伤复原并没有绝对的成功或失败,建立起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并努力实现与他人之间的共通性是创伤复原过程的关键阶段。罗斯通过《凡人》这部小说来暗示当代社会背景下创伤存在着一种普遍性。创伤并不可怕,从创伤到复原,追寻的不过就是成为一个“普通人”的过程。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为,着眼于《凡人》中主要人物的创伤,借助创伤理论分析三位人物各自的创伤经历、创伤的症状及其带来的影响、以及创伤复原的过程,探索了人物在创伤复原过程中所做的不同尝试。本文为菲利普·罗斯《凡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弥补了国内外对该小说研究的不足,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也希望为现实生活中的创伤患者提供复原方面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