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慢乙肝患者病理舌苔与唾液、血清EGF含量变化、舌苔上皮细胞EGFR表达、肝脏组织EGF、EGFR及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表达、乙肝病毒复制水平及肝脏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研究,揭示乙肝病理舌苔形成的机理,探讨舌苔与HBV复制水平的关系,及病理舌象与肝脏病理改变的关系,为临床宏观望舌诊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放射免疫法检测受试者唾液、血清EGF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EGF、EGFR、bax、bc1-2及HBcAg蛋白表达;运用TUNEL技术检测舌苔上皮细胞凋亡;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检测慢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肝脏穿刺,取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结果:
1.慢乙肝患者黄腻苔和白厚苔组与其它病理舌苔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唾液和血清EGF含量明显升高,舌苔上皮细胞EGFR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理薄苔组及少苔组唾液和血清EGF含量均比正常对照组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黄腻苔和白厚苔组舌苔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及凋亡基因bax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率降低,与其它病理舌苔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少苔或剥苔组AI及凋亡基因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强。
2.慢乙肝患者黄腻苔和白厚苔组血清HBV DNA含量最高,与薄白苔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胆湿热证血清HBV DNA含量亦高于肝郁脾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薄白苔和肝郁脾虚证组HBV DNA病毒复制以少量为主。
3.慢乙肝患者黄腻苔和白厚苔组肝组织HBcAg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薄黄苔和薄白苔组。黄腻苔和白厚苔组肝细胞HBcAg分布形态以浆膜型和混合型为主;薄白苔组以单纯核型为主。
4.慢乙肝患者黄腻苔和白厚苔组肝组织EGF和EGFR蛋白表达增强,与其它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慢乙肝患者舌象与肝脏病理改变的关系:黄腻苔和白厚苔组肝脏炎症反应明显,以变性、融合坏死为主,亦可见桥接坏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有的伴小叶间隔形成;薄黄苔和薄白苔组,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不明显,其中薄白苔组以变性、点状坏死为主。淡红舌肝脏炎症反应较轻,以变性、点状坏死为主;红舌以变性、融合坏死为主,部分伴有桥接坏死;紫暗舌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均较重,以融合坏死、桥接坏死为主,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增生,纤维间隔形成,甚至小叶结构破坏。
结论:
1.慢乙肝患者病理舌苔的形成跟唾液EGF含量改变有关,EGF通过作用于舌苔上皮细胞的EGF受体促进舌苔上皮细胞的增殖分裂。与细胞凋亡相比,EGF促舌苔上皮细胞增殖、分裂的影响作用在慢乙肝病理舌苔的形成中占主要作用。
2.慢乙肝患者舌苔、舌质与肝脏病理改变之间有一定关系,黄腻苔、白厚苔、红舌其肝脏炎症反应明显,薄黄苔、薄白苔和淡红舌其肝组织病变较轻,紫暗舌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最重。
3.慢乙肝患者不同舌苔其HBV复制水平不同,黄腻苔和白厚苔组血清HBV DNA含量最高,薄白苔组最低。
4.肝脏HBcAg表达水平与HBV复制程度有关,HBcAg(核型)分布与病毒复制关系密切,HBcAg(浆膜型)分布与肝脏炎症程度关系密切。
5.慢乙肝患者不同舌苔其肝脏EGF及其受体表达不同,随肝脏病变程度的加重,EGFR表达增强,而EGF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推测可能与TGF-α竞争性抑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