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酵类抗生素菌渣中残留的抗生素药物成分存在着危害环境的现象,因此我国在2008将其列为危险废物,如何妥善处理处置废菌渣成为制约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以棘白菌素菌渣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基本理化性质分析后,利用水热、微波、超声、碱热四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棘白菌素菌渣进行改性研究,从中选出最佳预处理方法。将棘白菌素菌渣与污泥进行联合湿式厌氧消化,考察厌氧消化的效果。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澳化铵(CTAB)、三氯化铁(FeC13)、芬顿(Fenton)法对厌氧消化残余物进行化学调理,分析残余物固液分离的效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棘白菌素菌渣的含水率高达70%,挥发分含量约为29%。菌渣中C的含量约为44%,N的含量达到4.4%,C/N约为10。菌渣中粗蛋白含量高达38%,氨基酸种类也较为丰富。水热、微波、超声、碱热四种预处理方式结果表明:碱热预处理方式效果最好,其可溶性化学需氧量(SCOD)溶解率可达到47%,BMP累积产气量高达489 mL/gVS。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碱热预处理方式,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70℃,加碱量0.08 gNaOH/gTS,反应时间为 75 min。将棘白菌素菌渣与污泥进行联合湿式厌氧消化,使两种固体废弃物中的有机质转化为甲烷。结果表明,棘白菌素菌渣与污泥以质量比1:1和1:2联合湿式厌氧消化时,其稳定期短,且菌渣所占的比重越大,沼气产率和化学需氧量(COD)去除负荷越高;其沼气产率最终分别稳定在0.33 L/(gVS.d)和0.23 L/(gVS.d)左右;COD去除负荷最终分别稳定在0.35 kg/(m3.d)和0.25 kg/(m3.d)。单独对菌渣进行处理的系统稳定期较长,但可以获得更高的沼气产率和COD去除负荷,沼气产率最高为0.68 L/(gVS.d),COD去除负荷最终稳定在0.6 kg/(m3.d)左右,明显高于菌渣与污泥质量比为1:1和1:2的情况。将棘白菌素菌渣与污泥以一定配比下厌氧消化培养1个HRT即10天后,所得残余物中棘白菌素残留量均低于检测限,表明厌氧消化过程能够很好的去除残留抗生素。利用CTAB、FeC13、Fenton法对厌氧消化残余物进行调理,三种方式都能显著的降低厌氧消化残余物的毛细吸水时间(CST)和比阻值(SRF)。其中40mg/g H2O2和20 mg/g Fe2+时的Fenton法调理效果最好,CST和SRF下降率分别高达95.9%和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