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栽培香菇的历史长久,据大量的史料考证,香菇的栽培技术源自中国,香菇栽培由“古田模式”(菌筒法栽培)和上海模式(木屑压块)发展到‘铋阳模式”,即大袋、小棚、立体栽培的技术。随着我国香菇栽培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栽培方法和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怎样更有效地提高香菇种植产量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本研究以种植泌阳香菇为例,采用‘铋阳模式”的方法,在香菇种植常规配方下采取不同温度、温差、含水量、酸碱度、硫酸锰含量对香菇的产出率、菌丝成熟期进行对比研究。取得了以下结论:(1)单棒产量以木屑组最高为1kg,棉壳组最低为0.75kg。生物转化率以玉米芯组最高为86%。木屑组居第二位为80%。棉秆组和棉壳组分别为71.3%和69%。子实体的形态特征以木屑组最好,菌盖呈棕褐色、朵形圆整、柄较粗、中叶、肉肥厚、品质最好。木屑组、玉米芯组、棉壳组和棉秆组的菌丝萌发时间一致,玉米芯组、棉壳组、棉秆组的菌丝生长速度均比木屑组快。(2)同一配料在不同温度的情况下对香菇产出率和菌丝成熟期有着明显的不同,30℃菌丝发育较差,180天以上成熟出菇率90%;24℃±2℃菌丝发育最佳,60~70天成熟出菇率为98%。(3)同一配料在不同温差的条件下对香菇产出率和菌丝成熟期也有明显不同。温度为24℃+2℃,即温差为时0时,菌丝发育正常,出菇时间正常,出菇率为98%;7天以内温差在2℃-3℃,无较大影响,出菇时间正常或推迟数十天,出菇率为95%;7天以上温差在4℃-6℃,菌丝发育受到严重影响,生长很慢,出菇时间推迟20天以上,出菇率为40%;7天以内温差在10℃以上,菌丝基本不生长,并产生拦头圈,出菇推迟一至数月,温度合适时有的可继续生长,有的不再生长,导致出菇率为0。(4)在常规配料下,香菇配料的含水量为45%、55%时较对照组菌盖厚度薄,菌盖较对照组小,菌柄较对照组短,菌柄较对照组的细,单菇重比对照组的轻。(5)在常规配料下PH值为8时香菇产出率最高为96%,对照组PH值7的香菇菌丝成熟期为58天。PH值为6时菌丝成熟期最短为55天,香菇产出率高98%。(6)在香菇常规配料中添加100~1000mg.kg-1的硫酸锰。菌盖厚度要比对照组厚,菌盖要比对照组大,菌柄要比对照组粗,单菇产量、单棒产量都比对照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