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形象对国家在对外交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够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沟通。我国关于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国家形象的他建,而中国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研究相对来说还不够丰富。加强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对提升国家话语能力,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会上,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十九大报告一经问世便得到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其英译本更是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载体。国家外译话语作为国家话语的一部分,是展现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国家形象在国家外译话语中是如何通过语言资源进行建构的。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习近平十九大报告英译本中使用了哪些语言资源?2.中国的国家形象是如何通过语言资源建构的?3.十九大报告英译本中构建出了哪些国家形象?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高频词、及物性、情态、主位四个方面探讨十九大报告英译本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结果表明,十九大报告英译本总体上建构了一种积极客观的国家形象。在语言资源中,就高频词而言,“党”、“人民”和“发展”等词出现的频率最高,使得该报告的主题内容得以凸显。就及物性过程而言,该报告频繁使用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具体真实的描述了中国的发展状况。就情态而言,中值情态动词和高值情态动词的使用突显了中国进行发展的决心和意愿。就主位结构而言,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是报告中两个主要的标记主位形式,体现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间点以及重点领域。通过对以上语言资源的分析,最终得出该译本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追随者、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民族复兴的行动者、民主法制的践行者、廉政的坚实捍卫者、自信勇敢的社会主义者、与时俱进的开拓者以及和平与发展的倡导者”的国家形象。通过分析习近平十九大报告英译本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国家形象的研究提供了语言学视角并可为今后国家形象的自我构建提供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