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的大众文化之中“犬儒”一词并不常见,甚至于在国内学术领域,从事此方面研究的学者也为数甚少。也正因如此,公众虽不知犬儒为何意,但却并不妨碍他们行犬儒之事。而本文则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的基础上,揭示了当下部分公众行为和思想的犬儒化状态,并对当下教育实践和教育精神犬儒化倾向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缘由进行理论化的分析和研判。虽然从笔者个人的认知探究逻辑上而言,对于现实的体察在先,概念化和理论化的解释在后。但为了书面表达的顺畅性和内容的可理解性,论文在结构布局上仍然采用惯常的概念和理论先行的写作模式。论文的内容架构如下:对“犬儒主义”进行概念界定,并分别对其在古典和现代不同时代境遇中的精神内核予以甄别;对现代犬儒主义在当下公众生活和教育实践之中的表现予以说明,并阐明由此体现出来的当下教育精神的失落;探索能够对教育的犬儒化倾向予以纠偏的合理化路径。由此,论文共由绪论和五个章节组成,各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阐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并着重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对相关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当下教育领域对犬儒主义研究不足,对教育参与者教育实践和教育精神的犬儒化倾向未给与足够的重视和警惕。第一章:解释和明晰了“什么是犬儒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并对古典犬儒主义和现代犬儒主义各自的精神特质予以说明。得出如下结论:在古典犬儒主义异化为现代犬儒主义的过程中,后者继承了前者反讽、戏谑等乖张的外在行为方式,但却摒弃了前者最为核心的对于理想的顶真态度和内在秉信。第二章:阐明了当代中国社会中现代犬儒主义的几种典型的外在表现,即无原则的怀疑和不信任、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戏谑化的公众话语表达方式以及虚假的理想主义破灭后所导致的极端的现实主义。第三章:在整体上把握当下教育在实践和内在追求两个维度上的犬儒化特征,即在教育实践中呈现出“有能量而无深度”的“无思”状态和“有深度而无能量”的“虚假”状态的悖论,而教师教育理想的退场和学生个体精神的荒芜则体现出教育精神的坍缩和个体教化的式微。第四章:造成教育犬儒化倾向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教育理想的异化、教育价值追求的中立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的无意识状态。第五章:可从重塑高贵的教育精神、树立教育的悲剧意识以及培养个体的公共理性这三个维度来对现代教育中的犬儒主义倾向进行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