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对饲料铜的需要和利用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daidaide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是包括鱼在内所有动物的必需营养元素,铜以辅酶的形式在体内发挥生理作用,机体氧化还原反应、铁离子代谢、能量生成、胶原合成和脑神经递质生成等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都和铜有关。饲料铜是鱼类铜的主要来源,过量的铜会对鱼类造成氧化损伤和毒性作用。鱼体内铜含量的高低受到吸收和排出两个关键环节的影响,其中铜在鱼消化道内的吸收、利用过程过程尤为重要。影响鱼类饲料铜吸收的因素很多,铜的化学形式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养殖的一种经济鱼类。迄今为止,俄罗斯鲟铜营养生理研究还比较滞后。为探究铜对俄罗斯鲟的基本生理作用,查明俄罗斯鲟饲料铜的需要量以及俄罗斯鲟对饲料铜的生物利用率,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四方面的研究:1)饲料铜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体组生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2)俄罗斯鲟对饲料铜水平响应的转录组学分析;3)俄罗斯鲟幼鱼对不同铜源的生物利用率比较研究;4)俄罗斯鲟铜转运蛋白克隆、组织分布及表达分析。取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饲料铜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体组生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探讨铜对俄罗斯鲟生长、体组生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估测俄罗斯鲟饲料铜的需要量,以硫酸铜(CuSO4·5H2O)为铜源向半纯合料中添加0、1、2、4、6、8和16mg/kg的饲料铜(实测值分别为0.3、1.5、2.4、4.4、6.2、8.3和16.1mg/kg)配制7种试验饲料。每种试验饲料分别投喂3缸俄罗斯鲟幼鱼(重量11.84 ± 0.07 g)8周,养殖期间水体铜含量0.8-1.2 μg/L。结果显示:饲料铜含量2.4-8.3 mg/kg组俄罗斯鲟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0.3、1.5和16.1 mg/kg组,其中6.2 mg/kg组俄罗斯鲟增重率最高。饲料铜含量6.2-16.1 mg/kg组俄罗斯鲟全鱼和肝脏铜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饲料铜含量6.2和8.3 mg/kg组俄罗斯鲟肝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肝脏总抗氧化能力和血清铜蓝蛋白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各组鱼存活率、肝脏指数、内脏指数、肥满度、全鱼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无显著差异。以增重率、全鱼铜含量、肝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清铜蓝蛋白活力为评价指标计算得到俄罗斯鲟幼鱼饲料铜需要量为7-8 mg/kg。结果表明水体中铜不能满足俄罗斯鲟的生长,生产中必须在饲料中额外补充铜,但过量添加铜也会导致俄罗斯鲟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下降,建议生产中俄罗斯鲟幼鱼饲料铜控制在7-8 mg/kg。2.俄罗斯鲟对饲料铜水平响应的转录组学分析为更好地揭示铜的生理作用,需要进一步了解铜对俄罗斯鲟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此选择了饲料铜含量为0、6和16 mg/kg(简记为铜缺乏组、铜适宜组和铜过量组)组俄罗斯鲟肝脏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Illumina测序结果显示,除去低质量片段后共拼接出72270条基因(unigene),平均长度1053 bp,N50长度1328 bp。与铜适宜组鲟相比,铜缺乏组共有1750个基因表达发生显著性上调,463个基因发生显著性下调。铜过量组发生显著性上调和下调的基因数目分别为3228和1938。GO分析表明,铜缺乏组有187个生物过程(BP),34个细胞组分(CC)和118个分子功能(MF)发生显著变化,对应的注释数目在铜过量组分别为225、29和140。KEGG分析表明铜缺乏组有30条通路发生显著性变化,铜过量组有38条通路发生显著性变化。上述发生显著性变化的功能和通路主要与能量物质(糖类和脂类)代谢、免疫功能和信号转导通路有关。试验结果提示铜主要通过能量和免疫相关途径来影响俄罗斯鲟的生长和生理功能,今后鱼类铜营养生理研究可聚焦在能量代谢和免疫相关通路。3.俄罗斯鲟幼鱼对不同铜源的生物利用率比较研究为研究俄罗斯鲟对饲料中硫酸铜(CuS04)、蛋氨酸铜(CuMet)和纳米氧化铜(CuONano)三种形式铜的利用率。向半纯合基础饲料(对照组)中添加2、4、6、8 和 16 mg/kg 铜的 CuMet 或 CuONano,4、6 和 16 mg/kg 铜的 CuSO4。每种饲料投喂3缸俄罗斯鲟(重量9.82 ± 0.08 g)8周,养殖试验结束后进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攻毒和铜表观消化率测定。结果表明:与CuSO4相比,达到相同增重率、组织铜含量、抗氧化和免疫能力需要的CuMet和CuONano形式铜更少。CuMet和CuONano组鱼铜表观消化率高于CuSO4组,抗A.hydrophila感染能力也更强。CuSO4、CuMet和CuONano三种铜源最大增重率(WGR)、全鱼铜含量、铜表观消化率、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Cu-Zn SOD)、总抗氧化能力、溶菌酶、免疫球蛋白M含量分别在6、4和4mg/kg饲料铜组获得,最大值之间无显著差异。以WGR、Cu-Zn SOD活力、全鱼铜含量为评价指标,CuMet和CuONano的生物学效价约为CuSO4的1.5-2.0倍,根据铜源种类的差异俄罗斯鲟幼鱼饲料铜的适宜需要量为5-8 mg/kg。综上,CuMet和CuONano比CuSO4生物学效价更高,可以有效地被机体利用而减少俄罗斯鲟饲料中铜的添加量。这对控制养殖生产中饲料铜的排出、减少水环境污染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CuMet和CuONano和CuSO4相比没有额外促生长效应,吸收效率的提高是导致生物效价升高的主要原因。4.俄罗斯鲟铜转运蛋白克隆、组织分布及表达分析为了解俄罗斯鲟对饲料中不同铜源吸收差异的原因,分别选择铜源生物利用率试验中铜水平为4、6和16 mg/kg组鲟样品从分子水平进行以下三方面研究:1)俄罗斯鲟铜转运蛋白Ctr1 cDNA全长克隆;2)俄罗斯鲟Ctr1、ATP7A和ATP7B在组织中mRNA表达;3)不同饲料铜源对俄罗斯鲟Ctr1、ATP7A、ATP7B、CCS和SOD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1)Ctr1在鳃、心脏、肝脏和前肠高表达,ATP7A在前肠、肝脏、脾脏和鳃,ATP7B在肝脏和鳃中表达量较高;2)克隆得到编码202个氨基酸的俄罗斯鲟铜转运蛋白Ctr1。该蛋白有三个跨膜区,N端和C端存在富含蛋氨酸的铜结合位点。3)鲟饲料中分别添加4和6 mg/kg饲料铜时,CuMet 和 CuNano 组鲟 Ctr1、ATP7A 和 ATP7B mRNA 表达量高于 CuSO4组,对应的Ctr1蛋白表达量在CuMet和CuNano组也较高。当饲料铜含量为16 mg/kg时,Ctr1蛋白表达量降低。Cu-Zn SOD和CCS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可能不存在转录水平的Cu-Zn SOD表达调控。以上结果显示,俄罗斯鲟饲料铜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前肠,肝脏是其铜代谢的中心器官。饲料中氨基酸螯合形式铜或纳米形式铜比硫酸铜更能够在RNA和蛋白水平上调铜转运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有效提高了铜的消化吸收和保留率。
其他文献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mutation and continuity in judicial practices of the Chinese inheritance system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It depicts how Chinese ritual and material forms of inheritance
学位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作为一种神经递质或调质,在学习、记忆等大脑高级认知功能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海马(hippocampus,HC)作为与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的皮层下脑区,其乙酰胆碱主要来自于中隔(medial septum,MS)脑区向海马结构的胆碱能神经元。为了考察中隔-海马胆碱能投射对海马神经电活动的影响,本实验运用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结合光遗传技
原癌基因BCL6作为抗凋亡家族成员之一,通过转录抑制功能参与调节体液免疫和B细胞淋巴瘤的形成。目前关于BCL6的研究主要集中在Tfh细胞和生发中心B细胞(GC B),其在固有免疫系统及自身免疫中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本研究中,我们首次发现巨噬细胞BCL6能够调控Th17细胞的分化及自身免疫疾病之一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生发展。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组LysM cre+/-BCL6f/f小鼠(巨噬细胞缺失
量子多体体系包含大量相互作用的粒子,蕴含着丰富的新奇量子效应,是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核心内涵。由于系统的希尔伯特空间维度随体系尺寸呈指数增长,造成量子多体系统的描述与理论研究变得极其困难。目前,量子多体理论在研究多体系统时遇到的困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凝聚态物理的发展,这在当今强关联系统的研究中表现尤其明显,为凝聚态物理学家理解高温超导、量子Hall效应等物理现象的本质造成很大的阻碍。传统的多体理论
我们在张量范畴中引进了余代数上的几何偏余模这个概念作为Caenepeel和Janssen提出的霍普夫代数上的作用以及偏作用的改进和补充。我们证明我们的概念能更好的描述代数几何中的偏作用。我们证明在要求不高的条件下,几何偏余模范畴是完备和余完备的,并且霍普夫代数上的偏余模范畴是次张量范畴。我们发展了几何偏余作用的霍普夫伽罗华理论,这表明我们的概念在霍普夫代数中也是一个有用的补充工具。
利他决策是社会决策的典型代表,其核心在于自我与他人利益的权衡。对利他决策的探讨不仅可以描述和解释个体的利他行为,还有助于寻找促进社会合作的心理机制,因此成为近年来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然而,现有研究较多从个体的角度探讨利他行为的产生机制及情感、认知因素的影响作用,而较少考虑任务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缺乏对不同任务环境下利他决策偏好进行比较的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工具来将复杂的利他决策
承载着纳米光学要求集成器件越来越微型化的期望,人工光学材料成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目前,人工光学材料主要包括光子晶体、特异材料、特异表面和特异晶格,它们展现出自然材料不具备的新颖光操控现象,极大地扩展了人们对材料的认知。深入探讨影响微粒子光散射行为的因素,在实现一些新奇光学现象和获得超薄亚波长光学结构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这主要是由于,微粒子是构成人工光学材料的基本单元,它的光散射性质对人工光学材
在自然光合作用中,光捕获复合物能高效的捕获太阳光并传递激发态能量至反应中心,从分子层面上理解光合体系中激发能转移机制对于优化和设计人造光合系统以及光电器件等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众多研究已经表明动态蛋白环境在促进激发态能量转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蛋白环境如何影响激发态能量转移仍需厘清,激发能量转移的分子机制也待阐明。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蛋白质复合物结构非常复杂,通常由几十到几百个色素分子/辅因子和
生殖细胞是有性生物体内能产生配子、繁殖后代的细胞总称,是遗传物质传递的唯一载体。在哺乳动物体内,生殖细胞起源于顶胚层附近的原始生殖细胞,随后迁移至发育的性腺中成为生殖干细胞,历经有丝分裂增殖和减数分裂分化,进一步形成成熟的配子(精子或卵子)。小鼠精原干细胞停滞在细胞周期的G1/Go期,在出生后d7~d10左右恢复并进入减数分裂,到6-8周性成熟期,经历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及圆形精子,最终形成
植物衰老是植物生长发育的最终阶段,它最明显的外观标志是叶片由绿变黄直到脱落,而作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衰老引起的有机物合成减少将极大地限制作物产量潜力的发挥。因此揭示植物自身调控衰老的分子机制将为高效改良植物性状和品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细胞分裂素(CKs)在叶片衰老过程中起抑制作用,而水杨酸(SA)对叶片衰老起促进作用。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