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要素协同的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_m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制造业,在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快速的规模扩张,使中国一跃成为制造业大国并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而非规模增速,是新时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从传统的产业结构视角来看,中国制造业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但是2018年4月“中兴事件”似乎表明中国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领域仍然受到发达国家的限制。面对这种分歧,应如何科学地测度和评价制造业的发展质量,从而形成对中国和美国制造业之间差距的科学认识?进一步地,如何促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实体企业投资“金融化”和全面、过早、快速的“过度去工业化”共同导致中国经济“脱实向虚”趋势加剧,以及“中国科技创新困境”、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与错配等问题,引起学术界和政府决策层的关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那么,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是否有助于中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其内在逻辑和影响机理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这些问题亟待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
  本文在内生增长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现代产业体系要素协同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效应分析框架;结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从效率、效益和结构等视角对制造业发展质量进行测度与比较,以明确中国和美国的差距;依次分析了产业体系不同构成要素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机理,并分别运用行业、跨国和地区层面数据实证检验了要素协同发展的生产率增长效应、贸易增加值收益提升效应和出口技术结构升级效应;最后提出了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启示。
  首先,面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分歧,结合高效率、高效益和高技术等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分别从生产效率、贸易增加值收益和出口技术结构等三个视角对中国和美国制造业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整体上不断提升,但仍与美国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的差距比传统产业更大。从生产率来看,2014年制造业总体现价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美国同年的39.89%,高技术产业仅为美国的37.6%;从贸易增加值收益来看,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GVC)地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趋势,但始终低于美国,随着行业技术密集度提高,美国制造业GVC地位上升,而中国呈下降趋势;从出口技术含量来看,中国制造业和高技术行业始终低于美国。
  其次,立足于中国科技创新困境,从理论上分析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的协同机理,运用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的生产率增长效应,采用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人力资本支配下科技创新的非线性效应,并区分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效应的行业差异。结果发现,在不考虑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相互作用时,自主研发创新、合作研发创新和非研发创新均没有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但自主研发创新、合作研发创新、非研发创新与人力资本交互项均具有显著正效应,表明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协同效应;随着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科技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大。中低技术行业中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的协同效应是显著的,而高技术行业中没有发挥协同效应,这可能与高技术行业更高的人力资本需求有关。
  再次,针对金融体系作用“两面性”的争论,深入分析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的协同机理,运用来自WIOD(2016)的跨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协同的贸易增加值收益提升效应,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探讨不同GVC分工地位下金融发展作用的变动,并区分银行型与市场型金融发展的效应差异。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但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投资的偏离,以及金融发展与人力资本积累的偏离存在显著抑制效应,这说明金融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效应依赖于其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的协同程度;金融发展对GVC地位低的国家具有较大提升效应,随着GVC地位提升,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的偏离将呈现更大抑制效应;相比银行型金融发展,市场型金融发展对GVC地位的提升效应更大。
  最后,在“脱实向虚”和经济服务化的现实背景下,分析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金融发展的协同机理,采用中国制造业省级地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实体经济与三要素协同的出口技术结构升级效应,并区分金融危机前后不同阶段和内陆、沿海不同地区的效应差异。结果显示,实体经济显著促进了出口技术复杂度,且扩大了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和金融发展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效应,这表明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金融发展存在显著协同效应;实体经济及其与三要素的协同效应在金融危机后显著增大,实体经济的作用在东部沿海地区更大,但实体经济与三要素的协同效应在内陆地区更为显著。
  本文主要的研究贡献在于:(1)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与高质量发展联系起来,并构建了研究产业体系构成要素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效应理论分析框架;(2)首次从生产效率、贸易增加值收益、出口技术含量等三个视角测度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3)揭示了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以及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的协同效应,分别为中国“研发—生产率悖论”和金融体系作用“两面性”提供了一种合理解释;(4)论证了实体经济在出口技术结构升级中的重要性,为“脱实向虚”和经济服务化背景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关系日益受到学术界、政府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当前很多研究显示我国R&D投入的快速增加并没有带来TFP的同步增长,但鲜有关于这一悖反现象产生原因的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检验这一悖反现象在制造业的存在性,深入揭示R&D投入影响TFP增长的机制,进而全面剖析制造业
学位
多电飞机技术是航空科技发展的一项全新技术,是航空电源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现有的航空电力系统中,以宽变频交流和高压直流电源系统为发展主流。其中,航空直流供电系统以高压直流 270V 与低压 28V 母线共存形式为不同需求的直流负载提供电能。270V 至 28V之间的电压转换十分必要。由于各类电力电子变换器占据了航空电力系统重量的绝大部分,它们之间的转换效率、可靠性等成为持续讨论和研究的重点。  
氢能作为目前备受关注的清洁能源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等多个领域,也可以应用于燃料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是未来重要的清洁再生能源之一。而氢能的制取、运输、存储和纯化等多个方面制约了其大规模的应用,特别是氢气的纯化,不仅与其他环节密切相关,同时氢气的纯度对整个氢能系统的安全、高效、可靠以及可持续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PSA)技术
学位
水泥混凝土具有原材料来源丰富、成本低、成型方便等优点,在土木工程领域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混凝土脆性大、抗拉强度低,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裂缝,导致其力学性能、抗渗性能大大降低,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赋予混凝土裂缝自修复功能是提高其耐久性的重要途径。在现有混凝土自修复技术中,微胶囊自修复技术具有环境适应性强、修复速度快等优点。但目前自修复微胶囊的壁材大多采用强度大的热固性材料,在混凝土产生裂
学位
本文以锰基双金属NASICON型正极材料为研究对象,针对此类材料比容量低、导电性差等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原位碳包覆、双重碳修饰及三维导电网络设计等策略对材料结构进行调控,大幅提升了此类电极材料的可逆比容量和电导率。利用先进的形貌表征技术如TEM、SEM可以有效解析其结构特点,同时借助原位X射线衍射(XRD)技术监测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微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而探索锰基双金属NASICON型正极材料在
学位
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PMFC)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发电装置之一。然而,其阴极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通常需要使用较多贵金属铂,这无疑增加了PMFC的成本,从而阻碍了其发展。因此,开发价格低廉、催化性能优异的非贵金属ORR催化剂成为人们的研究重点。其中,掺杂型过渡金属基碳纳米复合材料(尤其是铁/钴-氮-碳材料)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催化剂之一,但其ORR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仍有待提高。基于此,本文设
学位
近年来,电化学储能设备与技术开发在绿色清洁能源高效利用领域备受关注。水系锌离子电池由于具有价格低廉、安全无毒、环境友好和易回收等特点,成为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储能器件之一。本文围绕高性能钒基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及应用展开相关研究,通过对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改性及表征,深入探究介质离子的存储方式,揭示了钒基正极材料在水系锌离子电池中的本征储能机制及潜在应用前景。通过引入高浓度盐混合离子电解液体
学位
重型车柴油发动机尾气流速快、热能多、空间大非常适合利用温差发电技术回收利用。由于整个车载热电发电装置的性能涵盖从热电模块到热电发电机,再到整车应用层面的全链条优化,因此针对重型车应用需求,考虑车载尾气热电发电新型电气系统的多源非线性耦合特性,根据能量流工作模式决定多能量源的功率分配,降低系统的燃油消耗成本,从而提高其燃油经济性。本文以重型车尾气热电发电新型电气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建模与能量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日渐凸显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页岩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在我国涪陵地区已开始大规模开采,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并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的能源安全。但是,在页岩气的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活构成巨大威胁。光催化技术是一种利用光能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可持续、环境友好技术,受到广泛关注。近来,新
学位
快速准确地检测环境和人体中的化学量与生物量(如Fe~(3+)、多巴胺、葡萄糖、胆固醇等)的含量对于环境监测和人类身体健康都至关重要。光学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是选择性地将分析对象的化学和生物信息,连续转变为分析仪器易测量的光学信号的分析测量装置,可以对单(多)种对象进行实时、在线检测,已成为各种生物量、分子、离子的重要检测手段。光学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具有检测精度高、响应快、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其中荧光探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