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g-C3N4-x光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及其深度处理页岩气返排液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_m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日渐凸显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页岩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在我国涪陵地区已开始大规模开采,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并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的能源安全。但是,在页岩气的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活构成巨大威胁。光催化技术是一种利用光能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可持续、环境友好技术,受到广泛关注。近来,新型非金属光催化剂——石墨相氮化碳(g-C3N4)由于具有合适的禁带宽度(~2.7eV)、良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原料来源丰富、制备过程简单等诸多优点,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但是,g-C3N4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速率较高,降低了光催化活性。本论文以提升g-C3N4的光催化活性为目的,通过缺陷控制、带隙调控、构建异质结等方式,开发了3种氮缺陷g-C3N4-x复合催化材料,并对其性能开展了模拟试验研究。最后使用所制备的材料对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返排液废水进行光催化深度处理,以期达标外排或回用,实现工业废水的资源化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将热刻蚀温度提高至625℃,制备出含有氮缺陷结构的g-C3N4-x。该方法原料易得,制备过程简单易行。研究了g-C3N4-x的组成、形貌,以罗丹明B(RhB)和酸性红(AR)作为目标污染物对g-C3N4-x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反应速率分别为g-C3N4的2.40和1.66倍。并对其光催化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氮缺陷的引入可以改善光生载流子迁移和分离速率,从而显著改善光催化活性;
  (2)在制备g-C3N4-x的基础上,采用一步合成法在g-C3N4-x表面复合Fe2O3合成了Fe2O3/g-C3N4-x光催化剂。g-C3N4、g-C3N4-x、0.02Fe2O3/g-C3N4-x对RhB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064min-1、0.0155min-1、0.0791min-1,表明复合材料在氮缺陷的基础上,光催化性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探讨了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机理;
  (3)采用分步合成法合成了具有异质结构的MoO3/g-C3N4-x复合光催化剂。所制备的MoO3的禁带位置为2.94~-0.04eV。MoO3/g-C3N4-x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杀菌性能要优于g-C3N4-x。主要是Z型电子转移方式降低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几率,从而促进了·OH、·O2-、h+三种活性基团的产生,有助于光催化反应的进行;
  (4)通过水热合成法成功合成具有电子转移机制为Z型的Bi2MoO6/g-C3N4-x复合光催化剂。结合XRD、TEM、XPS等的测试结果,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元素价态组成等进行了表征,表明复合材料中Z型电子转移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主要原因在于复合材料中Z型载流子的传递路径的形成,降低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率,延长了光生载流子的寿命,使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得到了增强;
  (5)使用g-C3N4、g-C3N4-x以及0.02Fe2O3/g-C3N4-x、0.03MoO3/g-C3N4-x、0.50Bi2MoO6/g-C3N4-x三种复合光催化剂,对经过絮凝工艺预处理后的页岩气开采过程中的返排液废水进行可见光深度净化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氮缺陷的引入能一定程度上提高石墨相氮化碳材料对返排液废水的净化效果;Fe2O3/g-C3N4-x、MoO3/g-C3N4-x、Bi2MoO6/g-C3N4-x复合材料能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光催化性能。五种光催化材料对返排液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为先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最终将其矿化为CO2和H2O,经过光催化深度处理后的尾水COD等指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可以达标外排或回用。
其他文献
当前的移动设备逐渐向小型化、便携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而且,移动应用设备中对内存器件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容量、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等方面。为了突破传统非易失性存储器在尺寸上的极限,科研人员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寻找可替代的新型存储器。无机材料为活性层的阻化存储器耐受性有限、编程速度慢、编程电压和清除电压高;有机小分子为活性层的阻化存储器的制作过程比无机材料的更加精细,沉积的有机小分子沸点较低、化学阻抗性
学位
二氧化钛已经在光催化和电化学储能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是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半导体材料之一。但是,光生电子-空穴(载流子)分离传输效率低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非金属元素掺杂,尤其是氟掺杂已经被证实是一类提升二氧化钛材料载流子分离传输效率的有效方法。由于氟掺杂二氧化钛中氟物种的类型多,性能与物种之间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理解。因此,研究氟掺杂的作用机理对高性能二氧化钛材料设计具有重要的
学位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关系日益受到学术界、政府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当前很多研究显示我国R&D投入的快速增加并没有带来TFP的同步增长,但鲜有关于这一悖反现象产生原因的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检验这一悖反现象在制造业的存在性,深入揭示R&D投入影响TFP增长的机制,进而全面剖析制造业
学位
多电飞机技术是航空科技发展的一项全新技术,是航空电源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现有的航空电力系统中,以宽变频交流和高压直流电源系统为发展主流。其中,航空直流供电系统以高压直流 270V 与低压 28V 母线共存形式为不同需求的直流负载提供电能。270V 至 28V之间的电压转换十分必要。由于各类电力电子变换器占据了航空电力系统重量的绝大部分,它们之间的转换效率、可靠性等成为持续讨论和研究的重点。  
氢能作为目前备受关注的清洁能源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等多个领域,也可以应用于燃料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是未来重要的清洁再生能源之一。而氢能的制取、运输、存储和纯化等多个方面制约了其大规模的应用,特别是氢气的纯化,不仅与其他环节密切相关,同时氢气的纯度对整个氢能系统的安全、高效、可靠以及可持续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PSA)技术
学位
水泥混凝土具有原材料来源丰富、成本低、成型方便等优点,在土木工程领域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混凝土脆性大、抗拉强度低,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裂缝,导致其力学性能、抗渗性能大大降低,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赋予混凝土裂缝自修复功能是提高其耐久性的重要途径。在现有混凝土自修复技术中,微胶囊自修复技术具有环境适应性强、修复速度快等优点。但目前自修复微胶囊的壁材大多采用强度大的热固性材料,在混凝土产生裂
学位
本文以锰基双金属NASICON型正极材料为研究对象,针对此类材料比容量低、导电性差等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原位碳包覆、双重碳修饰及三维导电网络设计等策略对材料结构进行调控,大幅提升了此类电极材料的可逆比容量和电导率。利用先进的形貌表征技术如TEM、SEM可以有效解析其结构特点,同时借助原位X射线衍射(XRD)技术监测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微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而探索锰基双金属NASICON型正极材料在
学位
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PMFC)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发电装置之一。然而,其阴极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通常需要使用较多贵金属铂,这无疑增加了PMFC的成本,从而阻碍了其发展。因此,开发价格低廉、催化性能优异的非贵金属ORR催化剂成为人们的研究重点。其中,掺杂型过渡金属基碳纳米复合材料(尤其是铁/钴-氮-碳材料)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催化剂之一,但其ORR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仍有待提高。基于此,本文设
学位
近年来,电化学储能设备与技术开发在绿色清洁能源高效利用领域备受关注。水系锌离子电池由于具有价格低廉、安全无毒、环境友好和易回收等特点,成为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储能器件之一。本文围绕高性能钒基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及应用展开相关研究,通过对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改性及表征,深入探究介质离子的存储方式,揭示了钒基正极材料在水系锌离子电池中的本征储能机制及潜在应用前景。通过引入高浓度盐混合离子电解液体
学位
重型车柴油发动机尾气流速快、热能多、空间大非常适合利用温差发电技术回收利用。由于整个车载热电发电装置的性能涵盖从热电模块到热电发电机,再到整车应用层面的全链条优化,因此针对重型车应用需求,考虑车载尾气热电发电新型电气系统的多源非线性耦合特性,根据能量流工作模式决定多能量源的功率分配,降低系统的燃油消耗成本,从而提高其燃油经济性。本文以重型车尾气热电发电新型电气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建模与能量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