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哲学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中国哲学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容,在宇宙论的扩展、本体论的深化、心性论的开拓、认识论的推进上尤为明显。但微观上对不同民族产生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始终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哲学,佛教哲学屈居次位。而在藏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在其民族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内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在政治、文化、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范畴内产生深刻影响、也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轨迹也影响深远。因明学作为佛教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佛教用以诠解哲学思想的形式和方法,是认识佛学和弘扬佛学的一般规律的学问,具有佛教哲学辩证法的色彩。习近平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研究因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逻辑学史和哲学思想史”已是学术界的共识,因明学也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亟需抢救、继承和弘扬的绝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与日俱增。有鉴于此,笔者将藏族著名佛学大师卓尼扎巴夏智为原点,抛砖引玉地对其生平事迹、因明著作、在禅定寺创立因明研习体制的建立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卓尼扎巴夏智是一位在藏族历史上声望很高的佛学大师,生于1675年,1748年卒,享年74。今甘肃卓尼县恰盖乡人诺日村人,父亲桑本嘉、母亲尕藏曼;他从7岁开始拼音识字,学念一般性经文,9岁在卓尼寺拜上师根敦巴为师受沙门戒,19岁时赴当时的藏传佛教中心今西藏地区求学,三十一岁时取得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学位“格西拉仁巴学位”之后赴扎什伦布寺尊拜五世班禅罗桑益西收了比丘戒。同年在色拉上密学院修持密乘教法。于1706年,他三十二岁时学成归乡,在卓尼土司的委托下创建了闻思学院,并制定五部十一级(学习内容内五部大论,分为是一个级次)教学制度、课程教材、学位授予等相关机制。57岁时创办密宗学院。1748年在卓尼寺逝世。他一生有四十余本著作,代表作有《四部密续密义释·密宗道次广论明灯·善说明灯》《吉祥怖畏金刚第二次第讲释·成就之穗》《入中论密义极显明灯之句解、总义及辨析合解》《俱舍论本颂注疏·阐明佛及菩萨密意之日》《律典海心要密意摄要·如意珍宝》《菩提刀炬论释》等,其中五部大论的注释等部分著作被禅定寺、色拉寺等当作课程教材,是卓尼地区乃至藏族历史上都可称为著作最多的学者之一。他为后人留下的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空间。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其关注度相对较低,优秀的研究成果更是乏善可陈。在一些著作和论文中对其生平事迹的简要介绍,但对其历史地位、社会贡献、学术贡献都缺乏深入研究和客观评价。如《东嘎辞典》,罗桑开珠与扎巴夏智合著的《藏族历代著名学者传记》、贡保昂杰的《卓尼历史》、杨士宏的《卓尼土司历史》以及《卓尼宗教文化》、觉乃·罗桑丹曾的《安多古刹禅定寺》,等当中都有内容大致相同且篇幅在百字左右的人物介绍。对其著作有所涉猎的研究成果有由青海民族大学出版的《藏族典籍目录无垢玻璃连珠》以及《甘南高僧大德即著述目录》,两者都将他的著作目录录入其中,但同样没有深入的研究。嘎玛本在青海民族大学学刊上刊登的《对安多地区几座寺院闻思学院的教学情况调查》中,对卓尼扎巴夏智的著作有所提及,但也同样没有对其著作及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有鉴于此,笔者将以卓尼扎巴夏智的因明思想为题,旨在通过对其生平事迹与因明著作的研究,他在安多地区推行因明教学发展的历史意义和他在因明学科发展的理论贡献及意义作出客观总结与评价。笔者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依据与指导思想,并借以历史学、文献学,比较学等研究方法,对本论文所涉及的三个范畴进行研究。对于历史的范畴,(因历史学家对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有“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不同的界定。)本文遵从历史学是一门科学的界定,及历史是一门反思的科学,是对各种具体历史研究及其内在规律的探索的科学对扎巴夏智的主要生平事迹及其在卓尼禅定寺创建闻思学院、密宗学院、建立教学制度的历史背景、具体过程、历史意义方面进行剖析与总结。第二从学科的范畴而言,笔者以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与文献发展历史等,)的方法对他的两部因明著作的撰写背景、结构、内容。对于因明学等哲学范畴笔者将以比较哲学(比较哲学是采用比较方法研究不同文化系统或不同时期的哲学,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的一门学科,一般指后者。)的方法对他的因明学理论、思想渊源、如是摄类分类方法、特点、辩证语言的特点、概念定义、分类、例证等方面做了做了研究,并通过与形式逻辑的论式进行对比论证两个逻辑体系的异同之处。全篇有三个章节,第一章围绕其生平事迹即早年在西藏各大寺院求学、并拜师诸多当时西藏佛学界的著名人物,以及在西藏取得的学术成就,返回家乡的究竟原因。他两次出任禅定寺法台、创建闻思学院以及密宗学院的社会背景、具体过程、历史意义。并对早期研究中没有涉猎的部分进行补充、与历史事实有所抵牾之处进行改正,第二部分是他如何著书立作,他所作的五部大论注疏的理论根据、思想渊源、他的著作所涉猎的内容,目录、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三部分是对著作的几个不同版本进行比较,并对现状作了详细介绍。第二章主要对因明教学制度在藏区的发展历史,教学传统的传承、主要要学术派别、人物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他是如何创建闻思学院的历史背景、过程,编撰教材、建立系统的修习机制。通过以上举措因明在该地区发展情况及产生的价值,对后期佛教在该地区发展产生的意义。第三章主要研究了他的两部因明著作的写作背景、内容、蕴含的因明学观点和哲学思想等。最后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可概括为为四点,即卓尼扎巴夏智的社会贡献、著作、因明思想及他的历史地位和评价。第一卓尼扎巴夏智从西藏回到禅定寺之后,当时的卓尼土司进京面圣之时,皇帝命他在卓尼寺新修一座闻思学院,土司便委托卓尼扎巴夏智创建闻思学院,并由他担任学院的讲师,编撰课程教材、制定升学标准、修习年限、学位授予等具体的教学机制。在他之前虽有五部大论讲授、修习的传统,但是从未设立专门的学院,完善的教学系统,因而该举也是一个历史转折点,从此之后禅定寺及其属寺掀起教学、修习五部大论的热潮。对格鲁派在安多地区的发展和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有重大历史意义。第二、他在教学之余将精力投入到著书立说之中,一生的著作有四十余部,内容涉猎非常之广泛,从五部大论注疏为主的内明学、到因明学、声明学等大五明学、再修辞、诗歌等小五明学,再到正字法、语法等基础学科,甚至苯教都有所涉猎。他为卓尼禅定寺专门编撰的教材也广泛被纳为课本,也在藏区诸多五部大论学习教材中被人广泛赞誉,称其内容深刻,语言浅显易懂。至今依然被卓尼寺及其属寺当作课本。著作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即手稿、木刻版、现代打印版本,手稿以及卓尼木刻板已在清末民初连年的兵燹之灾中烧毁,色拉寺木刻版现在发行的装订版本的母版。第三、他的因明著作及思想,他的主要因明学著作有《卓尼扎巴夏智摄类学》及《因明学》两个。前者的主要特点为其将摄类学分为三十二概念范畴,较之传统摄类学《赛·摄类学》、《赞普·摄类学》分类方法有所区别,但在具体的概念定义、宏观哲学观念并无太大差别。第二部有是其佛教逻辑学观点的显现。他在本文中引用的例子、以及对某些哲学范畴的定义等皆对根敦珠尊者的《除意暗》有所参考,并且在其自传中明确提出他对《除意暗》中所蕴含的因明学观点的认同。由此可知他因明学思想是承袭根敦珠尊者学术流派。从因明论式的角度而言,这部著作中的他对因明的论式的论证论证规则二支论式与汉传因明所许的三支论式,形式逻辑的三段论等相对比。探究了论证规则的异同点,其中所蕴含的哲学观点和文化观念,管窥三个逻辑体系的异同点。卓尼扎巴夏智通过著书立作不仅对佛学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而且对藏族文化发展也意义重大。对卓尼禅定寺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二是他通过创建闻思学院,编撰教材、推动了五部大论教学在卓尼地区乃至安多地区的发展、宗喀巴学者的佛学思想卓尼地区乃至安多的广泛传播起到很大作用。赤松德赞时期因明学初次从印度传播到西藏,再到俄译师初次进行因明教学,尽管已过去千年之久,但是卓尼禅定寺为中心的安多东部地区从卓尼扎巴夏智开始才有规模的因明教学并延续至今。由此他在因明学在安多地区的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针对此前研究并未对他的功绩、社会贡献和历史意义做出总结和评价,因此笔者对此进行了补充研究。第二是他对因明教学在卓尼乃至安多地区发展的意义进行客观总结与评价。第三是对他因明思想的理论渊源、特点、对后世的影响给予了总结性评价。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卓尼扎巴夏智的社会贡献和历史地位给与了客观的评价。